成果简介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挖掘和提炼中医药文化价值教育内涵

通过回归经典、学术研究、探索实践,挖掘整理中医药文化内涵元素,凝炼了“天人合一”-和谐思维、“以人为本”-仁爱互助、“调和致中”-崇尚健康、“格物致知”-尊重科学等育人内核,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的语言载体和层级分明、系统衔接的理论体系。

2.架构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体系和推广路径

搭建大学“核心-外延”中医药文化课程。依托一流学科优势,打造中医药文化核心课程群,并融入基础、专业、临床课程体系。建设“中医药哲学思想-中医药人文修养-中医药养生文化-中国医学史”四大模块30门选修课程和配套教材、读本,服务于同城高校面授课程、跨校第二专业辅修。


中小学“读本-课程”凸特色、强实践、成系列。开发针对中小学的“医史典故-科学素养-本草饮膳-健康管理”四类8门核心校本课程、教材和读本,以及融入学科的“课程中医”素材库;设计高中学生“科学实验+科创课题”中医药创新课程;指导中小学建设10个百草园、6个中医药标本馆、2个创新实验室,联动中药种植基地、中医医院、文化馆等打造“校内+校外”实践基地。


依托“互联网+教育”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播。《杏林探宝》《解密黄帝内经》等中医药文化课程在多个公共慕课平台向全国高校开放,选课高校超过百余所;搭建国内首个“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慕课平台,近百门中医药微课和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全国中小学学生课内外学习。

3.构建大中小学贯通的组织架构和保障机制

建立“政府领导-大学主导-中小学实践”协同机制。大学与卫生、教育主管部门合作,打造“一区一校一基地”的全覆盖、示范性中医药文化传承实践基地,提供重体验、情境化、案例化的中医药文化学习环境;在政府支持下建设大学附属学校,加强规律性研究和教学标准制定,从基地建设、项目推动走向长效机制的探索。

设立文化教育研究机构、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主导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实践工作站、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全面向青少年开放,形成高层次、多样化的实践基地。

高校教师+附属医院专家+中小学教师+大学生助教”师资团队创新中医药文化教育实践。以国家级名师领衔的四个教学团队进入中小学授课;十余年培训和指导中小学教师2600人次,实现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科课程、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连续十一届近1000名学生通过助教、博士服务团、中医药“科学商店”、创业服务等形式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