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怎样让思政课在青少年这一人生“拔节孕穗期”,真正发挥好立德树人的作用,直抵心灵,启迪智慧,引领发展?在上海,教育部门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无论是大中小学陆续推出的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课,还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开展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都是为了让思政教育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今天起,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系列报道,带您看看上海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是怎么上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今年9月是一个特殊的新学期。对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来说,卫生健康教育、新生的职业初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当新生们的第一堂课来到中医药博物馆,将思政课开进文物里、文创里,会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
《秦医和秦医缓像》制成卷轴笔袋
在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二楼,第一件展品就是清代苏长春所绘的图轴。这幅名医像里,两位“秦医”相向而坐,其中一位叫“缓”,另一位叫“和”。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馆长李赣介绍,春秋时期,秦国有“秦多名医”之誉,其中医缓、医和是其代表。医缓、医和中的“缓”“和”是他们的名字,“医”则是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后人认为,医缓和医和,是我国最早摆脱巫羁绊的专职医生。
虽然很多人也包括初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新生在内,可能未必听说他们的名字,但“病入膏肓”的成语,无人不晓,而背后的故事正与之有关。
“病入膏肓”的成语,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医缓”为晋景公诊病的案例。而“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说”,则是中医最早有关病因的解释。后来,晋平公患病,秦国又遣医和去为他治病。医和分析病因是“近女室”,并用阴阳、四时、五行、五声、五色、五味、六气等来解释病因,准确预言了晋平公的生死和晋国的存亡。
知历史,明初心。面对这幅画像,很多中医“萌新”若有所思起来。 除了让“萌新”亲临博物馆,根据这幅《秦医和秦医缓像》,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郭峰领衔的专家团队,还设计出一个带着故事的文创产品,不仅把思政课不仅开在文物里,还开进了文创里。
“目前,我们做了两款笔袋,一款是拉链式的,还有一款是卷轴式的,现在正在加紧印制我们学校的logo,希望送给我们的新生。特别是那款可以收放成卷的笔袋,还可以细分,放笔,放手机,同样还可以成为针灸等中医器械的收纳工具。”在郭峰看来,这套文创产品的设计,对于新生具有职业教育颇有意义。
李赣也认为,刚刚进入医学大门的医科生,面对这样的故事,可以澄净医学初心,心怀高远。除了掌握高明的医术外,还要能具备创新精神,未来在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成果。
中医药文创文件夹里“见药见亲切”
实际上,今年开学季,以中草药普及为切入点,培养青年人特别是中医学子的中医药文化兴趣,讲好中医药故事,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新抓手。
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成立的全球中医药文化与创意研究中心,继今年端午节举办首场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后,“生肖文件夹”在9月开学季亮相。“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文化、一流的创意。”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希望,通过两校文创平台,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化身为时尚而有趣的文创产品,进入校园、融入生活。
金银花、杏仁、甘草,这三味常见而不凡的中药,用手绘其在自然状态下的美图和中英文名字,成为这套“十二生肖之中草药”文创文件夹的封底。封面,除了以动漫形象为主的十二生肖图案,还有历代12位不同生肖属相的书法大家高清作品。这套“药艺结合”的文创作品,经过艺术的加工被注入了创意的活力。
受访者/图
此套文创的设计者、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教授周斌介绍,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等12位大书法家与自己的生肖“同框”。在周斌看来,在开学季,新老学子可以选择与自己同一属相的书法家文件夹,同时也接受中医药经典药材一次科普。“希望大家见到药并不觉苦,而是可亲可爱的。”
“我们通过向新生赠送中医药文创文件夹,带有‘精气神’三个字的特色书签,从而将中医药文化植入学生日常学习与工作中,形成上海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创新与长效性科学普及的特色,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广中医药的科普知识与中华文化智慧。”郭峰说道。
据介绍,在今年端午节,中医药博物馆推出的文创香囊就是深挖了中医药的文化。《黄帝内经》里讲究“精神内守”,摘引出来,结合香囊,既传播中医药知识,还把文化的因素进一步厚植。
为不同学院设计专属的博物馆思政课
除了用文创之礼互打照面,今年的博物馆第一课,亦是煞费心思。
“第一站:千年回响、精气神,中医与甲骨文、酒具:体现中医的悠久及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第二站:古代卫生器具:中国古人的预防、环境卫生意识;第三站:太医署及医院:历代政府对医疗卫生、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规范的管理制度……”这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与公共健康学院共同为公共健康学院新生在博物馆第一课设计的路线。
受访者/图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对中医药在此次抗疫中发挥的作用高度赞扬。这让郭峰十分有感触。
“我们讲中医在抗疫过程中有很巨大的作用,这个不是凭空说的,它是有历史发展脉络和渊源的。中医走到今天,对人民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个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应该讲给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新生听,以此对学习和进一步弘扬产生自信。”郭峰坚信,这样的思政课,可以建立大学新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同时巩固专业思想,打好新生思政教育和文化育人组合拳。
公共健康学院下设了三个专业:预防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专业。为此,郭峰打破常规按楼层参观的方式,更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文物,设计相适应的讲解词,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进行融合,让新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华中医药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史,引导新生去思考中医为何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惊叹!是很多新生的第一反应。在博物馆里,大家了解到,原来中医预防、治未病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就有了。
晋代的个人卫生用具“唾盂”,反映了古人对卫生保健的重视;秦代已经使用的陶质下水道管,则说明古人对环境卫生十分重视;而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了较为完备的医事制度,建立了医政组织,自隋唐开始,先后设置中央或地方性医政管理和医疗机构,为医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走马观花参观一遍,可能无法get重点和精髓,因此,为不同学院设计专属参观路线,成为郭峰今年的一块“试验田”。郭峰举例,中药学院的新生参观路线就会从三楼的“干湿中药标本墙”开始,中医中的九大仙草、伤寒论经方展示墙及香囊与闻香识药、中医智能化设备再陆续展开……
郭峰表示,目前只是思政第一课,有点现场教学环节的意味,希望通过更细致的设计和深化,在不久的将来,在文物里、文创里上课,可以融进真正的课程思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