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味儿的课程思政这么上(1):让本草讲故事
发布时间:2019-05-24   动态浏览次数:276


编者按: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立足学校特色,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特点相结合,率先在专业教育体系中开展全过程、多样式、广覆盖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形成了以“百门示范课程”为先导、“百分百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功能”的新格局,有力推进大学生德育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进一步拓展延伸。从今天起,上海教育新闻网将持续推出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起来感受带着中医药味儿的课程思政。


“在中药学中,每一味本草都是灵动的,背后都有故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袁颖眼中,让本草讲故事,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聆听、探寻和思考的秘诀所在,更是让“课堂思政”吸引学生的一记妙招。而在这无声浸润的背后,是她将德育元素如织锦般编织入专业课程之中,使之浑然一体,进而实现对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从工匠精神到工艺创新不断挖掘中药学中的育人价值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市民乱吃何首乌导致肝损伤的社会新闻,在袁老师的《中药学》课堂上,有着讲也讲不完的故事。袁老师说,绝大部分中药都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才能收获最好的药性。同时,从中药药效的不断完善、对毒性的不断认识,再到如今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以及医家对待患者的责任心,这其中无不隐含着思维、技术、人性、社会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同一味本草,炮制不同,药性就不同,功效更是各异。”在《中药学》的第一堂课上,袁老师会向同学们反复强调这句话,而中药的这一特点也成为了她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其创新发展精神的绝佳契机。例如,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但附子却又有大毒,一旦用不好就会发生事故。那么,有毒的药就不能用了吗?


带着这一问题,袁老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炮制制剂技术的充分掌握,是让中药减缓毒性、提高药效的关键所在。“炮制虽繁,但必不敢省人工”,她进一步延伸道:蒸制何首乌需要九蒸九晒,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的炮制工艺更须经过多道工序方可减毒,这其中,无不体现了中医药人的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最后,袁老师进一步发问:在普遍使用现代中药炮制设备的当下,中药人又将肩负起怎样的新使命?同学们陷入了深思,进而找到了答案——运用专业知识去改进设备和工艺,创新炮制方法,让药效得到更大的发挥。


紧密结合专业知识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热情


在课堂上,袁老师时刻牢记着张黎声前辈的一句话。曾将一门艰深、枯燥的专业课——“人体解剖学”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的张教授告诫青年教师说:课程思政切记一定要结合专业知识,否则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渐渐地,她体会到,与其自己明明白白地讲出思政主题,不如做足功课,从各章节中精心选择适合于思政融入的知识点,让本草来讲故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感知。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创造条件,以情境教学、实践教学、PBL教学等丰富的形式,去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


于是,她把中药饮片实物带进教室,让学生去看、去摸、去尝,真实感知中药的气味质地,体会中药的药性;她把学生带进百草园,去园中观察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体会自然对药物的影响。她还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提问的方式,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医药典籍学习中体会探知中药的历史沿革与变化,从媒体资源获知有关中医药的社会关注热点,从重阳节的菊花和茱萸、端午节的艾叶和菖蒲感受到中医药中的生活气息。


润物无声、聚沙成塔学生主动思考中医药人的社会担当


上学期,她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从家庭小药箱中总结民众用药习惯与存在的问题》。学生们头一次认真审视起家中的小药箱:里面有哪些中成药?是在医院配的吗?根据说明书服用吗?……一番调查下来,学生们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很多人有自行服用中成药的习惯;还有不少人不顾体质随意进补人参、阿胶等补品。在袁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始思考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药店里的店员是否有指导购买者正确用药?有关部门是否对市民进行了健康宣教?我们对家人的关爱和叮嘱是否足够?袁老师问得越深入,学生们对中药学的兴趣越浓烈,也更加期待之后的课程。


袁老师每学期都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轮流上讲台展现研究成果。令她最为欣慰的是,这些步入中医药领域仅仅一二年的学生在报告中完整地呈现出了自己的思考,体现出中医药学子应有的社会担当。例如,有的学生提到了滥挖冬虫夏草严重破坏了高原生态环境,呼吁要维护好中药有限的产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有的提到了熊胆入药的残酷,呼吁加强研究药源有局限性的药物,寻找可替代的药材。更多的同学则在课后提交的作业中提到:“中医人的代代流传,每个时代都有传承与变迁,但不变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与热爱”、“中医药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好好继承和发扬中医药”。


这个学期,袁老师又带领一群同学热火朝天的开始了新课题——《自媒体中医药相关报道的调查与分析评价》,这个课题的产生也正是源自师生们在课堂讨论中,对当下盛行的自媒体中中医药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现状的担忧。师生们希望能够针对自媒体报道中的不实言论进行勘误,对常见的中药误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民众树立批判、思考的态度,客观理性地对待与中医药相关的自媒体信息。


就这样,袁老师在专业课上点滴传递的情感,润物无声、聚沙成塔,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袁老师说,课程思政的对象虽然是学生,但教学行动无时无刻不展现着师生的伦理修养,无时无刻不是师生共同增进美德、体现德行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也更为融洽。是的,师生同行,共同进步,在带着中医药味儿的课程思政道路上,袁老师与她的学生还将同向同行,一直这么走下去!


记者 程媛媛

责任编辑:陆芸


Copyright 2011-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联系电话:86-21-51322222 邮编: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