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改革让思政课入耳入心 |
发布时间:2018-08-02 动态浏览次数:23 |
在学生思想最活跃的大学阶段,思政课程如何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如何让一届届年轻学子入耳、入心? 去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上,肯定上海“课程思政”改革进展,认为这些工作为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打破“孤岛”困局 曾经,专职思政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上课“人到心不到”。上海交通大学最早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打破困局,书记、校长、院系领导和名师成为思政课堂的“新鲜血液”;授课效果如何学生说了算——上不好课,学生打分低,就淘汰出去。这一模式受到学生真心欢迎。 如何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予以价值引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的《国际关系导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的《环境管理》、化学系教授孙兴文的《有机化学》等五门课程被列入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打破了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的困局。 越来越多的上海高校开始思政教育创新尝试,形成“4+1+X”的思政课教学体系——4门思政课必修课程,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门形势与政策课,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带进课堂;“X”是覆盖全高校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覆盖全市高校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上海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现已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 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不断创新授课方式。华东师范大学为学生定制课程思政方案,如为港澳台侨生设置“认知中国”课程版块;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人体解剖学》课程中增加感恩教育内容;上海财大尝试组织学生把思政课堂从学校教室搬到社区、工厂、乡间、红色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 复制教学经验 上海高校已逐渐形成高质量的思政教育队伍,摸索出成功经验和教学模式,积累了一批优质课程。为向社会大众辐射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今年新时代上海高校思政课通过网络、广播等,以音频的方式走进“社会大课堂”。另一方面,中学政治课骨干教师成为学习者,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也正在推进。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思政课建设经验正走出上海。2016年起,浙江、天津、山西、安徽、江苏、黑龙江等7个省市明确要学习、复制上海“课程思政”经验,全国近300所高校来沪考察学习。本报记者 易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