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人生底色:上海整体构建思政育人课程体系 全新“打开方式”激发课程活力 |
发布时间:2018-02-04 动态浏览次数:13 |
教师更热爱自己的岗位,课堂质量才会更高。上海高校思政课的授课教师在不断创新与提高的过程中,让思政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氛围。 我们就去认识几位上海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看他们是如何担起“思政育人”的责任和使命的。 在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老师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说是一门思政课,却被同学们称作“文学和艺术的芳草地”。谈到爱国与责任,在施索华的课堂上,没有对着书本的空白说教,而是从国学典籍、名人传略开始,延展到王进喜、钱学森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入心入脑的教育不只停留在课堂里,就在暑假,17位“95后”的学生策划一次主题为“爱国”的实践作业。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到延安吴起镇,书本上的长征在他们脚下变得真实起来,沿着先辈的足迹,也让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肩上的那一份责任。 在树立“做新时代有为青年”的目标之后,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做呢?同样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的课堂上,来自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给出了她的建议。 用身边的故事,与学生谈人生、谈理想,探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困惑与感悟,是陈果教授授课的根本,在她看来,一堂好的思政课,一定要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分享”。 思想教育不只是思政老师的事,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应该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责任。于是,在上海的不少高校,知名教授们纷纷跨界当起了“思政教师”。上海交通大学的明星教授刘西拉就是其中之一。 刘西拉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中国专家如何直面外国学者的“挑战”,讲述坐标在美国的“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却是由“中国制造”的故事,台上的他慷慨激昂,台下的学生掌声热烈。 除了让每一个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加坚定自己职业选择的“小目标”外,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也成了同学们的“人生大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老师讲授的专业课《人体解剖学》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最近开展的一次全市大调研显示,有96.8%的大学生表示,很喜欢自己的思政课教师。未来,上海还将继续推进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