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会我敬畏生命
发布时间:2017-09-10   动态浏览次数:17


有35年教龄、31年党龄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张黎声教授将艰深、枯燥的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在专业教育课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学生启明心智,让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将“人体解剖学”上出了生命哲理与使命担当。


张黎声精心设计“人体解剖学第一课”,并把解剖楼的一楼布置成“遗体捐献文化长廊”,让学生了解遗体捐献、接受和利用的具体过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让专业教育课堂上出情怀担当,奏响育人主旋律。每个学期,张黎声都亲身带领学生拜访遗体捐献者登记者,解读和体悟他们的生命观,并邀请他们来校与师生面对面座谈,共同发掘这门课可以承载的“感恩、敬畏、责任”价值观。他让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他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张黎声在学科建设上全身心地投入,将教研室的特色课程“腧穴解剖学”打造成了上海市精品课程和全国中医药院校的标杆性课程。他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每年的教学质量评估都是A级。他连年被学生评为“明星教师”。


医学院里的实验室,和我们想象一样,自带着一种寒气


张黎声,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教授,却用一节课教给了学生们生命的温暖


他所在的解剖学教研室设计的“人体解剖学第一课”,成为上海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案例。


在这第一节课上,张黎声总是强调:“我们最大的老师,不是我,也不是ppt,而是一会儿我们要操作的那位‘大体老师’。我们的第一刀是在他们身上切的。”


他还会花大量的篇幅告诉学生,这些“大体老师”是从哪儿来的。


“都是捐献来的,注意,都是。”

如果说遗体捐献有什么意义?答案可以很标准、很官方:


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张黎声希望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让“大体老师”走进学生心里。


那就是讲述这些遗体捐献者的故事。

课前的遗体捐献者祭奠仪式



课前的遗体捐献者祭奠仪式

捐献故事的感染力远超出了几行文字的限制,而是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就给了学生直达内心的生命感悟与震撼。

张黎声带着学生们拜访遗体捐献者


“第一次听到这么多非常感人,也挺震撼的故事,除了以前的那种敬畏以外,还会有一种亲切感,就像自己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一样。”


身为一个医学生,对生命应该抱存最大的敬畏,毕竟我们所对待的就是人。他们的故事,他们对医学做出的贡献,会给我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激励,我甚至可能感觉把“大体老师”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因为这么多的故事,这么多的遗体捐献者,还有这些精神让我觉得一下子肩上的负担非常的重。


面对在医学领域第一位无言的老师,张黎声总是循循善诱地鼓励那些握着手术刀的学生们,去切身感知责任的重量。

张黎声给学生们上课


“注意我们的刀,始终跟皮肤成一定角度,浅是可以矫正的,还可以划深,如果深了呢 ?就没法补救了。


那么我们第一次切口切多深,我不想跟大家做一个示教,大家自己来体会,要大胆心细,如果说切深了,你自己跟‘大体老师’说一声对不起。


“‘大体老师’允许你们犯错误,他跟我不一样,他不会打你,也不会骂你,但是你会自责,一次一次的自责,就是你自己责任心的建立。”


在“人体解剖学第一课”上,张黎声总要问那些大学新生们一个填空题:如果在大学生和医学生之间填一个连号的话,应该是什么符号?


他会告诉学生们,那一定是个近似号。

张黎声给学生们上课


这样一堂讲述敬畏生命的课,在学生心中会留下什么?

老爷子,我欠你命一条。我将用救回一百条命来报答你,以后我会学好中医,让您为我骄傲。”


“感恩大体老师,在您身上我才得以认识第一根血管、神经,我不认识你,但我要感谢你,有你无私的付出,才能成就我们的将来。”


“你们将来会成为医生,我要把我的身体交给你们,你们可以在我身上划错几十刀、几百刀,但将来千万不能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


Copyright 2011-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联系电话:86-21-51322222 邮编: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