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声将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
发布时间:2017-04-08   动态浏览次数:15


医生与教师,一个挽救生命,一个塑造灵魂。


有35年教龄,31年党龄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张黎声教授身兼两者,他不仅从事医学研究,还肩负师者重任。他化冰冷为温暖,将一门艰深、枯燥的专业课——“人体解剖学”教出了“思政味”,更讲出了生命哲理与使命担当。


骑着“老掉牙”的自行车,年近六旬的张黎声穿梭在校园里,一路上来自学生、教师的招呼声不断,在学生眼里,“黎哥”魅力十足。他的专业水准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深入浅出,每年的教学质量评估都是A级,连年被学生评为“明星教师”;他的个人魅力更是征服了一众“粉丝”,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无所不能,唱歌、演讲、辩论、主持、打鼓样样都行,校园内的多项文化活动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用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格形象“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学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


使命和担当,来自“人生大课”的启示

“人体解剖学”是每个医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医学生都必须要接触到遗体标本,也就是业内所敬称的“大体老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些“大体老师”现在全部来自于遗体捐献者。


“遗体捐献者是值得每一位医者与患者尊敬的,他们为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用身躯诠释了无私的意义。”在张黎声看来,每一位医学生不仅能从“大体老师”身上学到医学知识,还能感受到崇高的品德和人性的光辉。


于是,张黎声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了“人体解剖学第一课”

在“解剖楼”一楼的实验室里,二三十位学生伫立在两架解剖台四周,他们屏住了呼吸,静静聆听着讲台上张黎声的深情讲述:“你们的学长、2012级研究生徐欣毅,身患白血病。在弥留之际,他跟妈妈说:‘我很想与我的学校一直在一起,我很想在学校当一名老师。’徐欣毅去世后,他的遗体捐赠给学校。欣毅的妈妈说:‘我把唯一的孩子交给学校,请善待他。’”“还有一位‘大体老师’生前饱受病痛折磨,他留下了这样的心声:‘医学没有解除我的病痛,甚至未能准确诊断我的疾病,我愿意将我的遗体贡献给医学研究,帮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讲台上,张黎声的声音哽咽;讲台下,学生的眼眶湿润。30分钟的“第一课”结束,学生们肃穆地对着“大体老师”集体默哀,之后,开始解剖操作。当实验课结束时,大家安静而有序地向“大体老师”鞠躬告别。


2013级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吴冠锦刚开始对“第一课”的安排并“不以为然”,觉得这样有些“形式主义”,甚至心里吐槽过张黎声“这个老师怎么这么矫情,怎么对课程内容之外的东西反复强调这么多”。课后他反思道:“可是渐渐地,我真的发现我错了,而且,我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在张黎声的策划下,解剖楼的一楼被布置成了“遗体捐献文化长廊”,吴冠锦和他的同学们相继参加了“遗体捐献追思会”,到遗体捐献自愿者家里访问,在学校与遗体捐献登记者面对面交流和座,在整个课程结束时给“大体老师”敬献鲜花、书写和敬献感恩卡等,在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中,学生们体验和感受到了遗体捐献者和家属的大爱与大义,在他们内心深处,“感恩、敬畏、责任”的情感和内在动力被激发了,他们感悟到了生命和对社会应当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课程结束时,吴冠锦坦率地说,自己眼中“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的精髓,就是张黎声曾在课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哪怕知识最终被遗忘,在人文思想方面获得的正能量却永远不会被忽略。”


一门“人体解剖学”的专业课,被张黎声演绎成了未来医学工作者的“人生大课”。2015年毕业季,张黎声郑重地将这些“准医生”们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中写下的心得体会集结成册——《心路》,他告诉记者,这本册子的最珍贵之处在于“真实”,也许学生的话还略显幼稚,或许其中还有错别字,但张黎声坚持“原汁原味”地呈现。


真实、坦率的心声最能打动人。学生们在《心路》中充满了对“大体老师”的敬意和感恩,甚至立志将来要以“仁心仁术”报答“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他们是这样说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我们以后为了谁。”“起初曾经惧怕过冰冷的您,但现在我常会想象您生前慈祥的笑脸,是您的无私和豁达为我们铺平了艰难的医学之路。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无惧‘死亡’,因为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我们身边。”“所有的经历、体会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鼓舞、一种力量,让我时刻牢记要感恩,要努力,要承担责任,我深知不能辜负捐献者们的期望,这是我的承诺,对所有大体老师的承诺。”


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每一个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事实上,在医学生的心中,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一直都在,教师的作用只是‘揭开这层薄纱’,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对生命健康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张黎声深深地感到:德育也好,思政也好,关键取决于教师在平时的点滴影响。他用质朴的话语解释:“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你能让学生心里‘咯噔’一声,眼眶一热,这就足够了。无论哪个教师都不可能让一个学生听完课,就突然变成另一个人,但如果今天让他触动一下,明天使他感动一回,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一片心潮澎湃。”


医学专业人才的“术”与“道”

时间回到2014年,在面向全校教员的“德育创新课题”申报时,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收到一项来自专业课教师的课题:张黎声领衔申报的“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这一课题让全校教师眼前一亮———原来专业课还可以这么上!确实如此,医学不仅仅关注人的自然属性,更不能忽视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如果在医学生眼中,医学只剩下冷冰冰的知识,繁复的考试,而忘了这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那么就失去了“仁术仁心”之道。如果能在专业课中渗透融合思政内涵,那么,一定能够开掘出更多的精神养料。


很快,全校教师“课程思政”的热情和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从“古医文”“中医各家学说”到“急救医学”“护理实践”,到2015年时,学校共收到了32份申报书,经评审首批10门专业课立项,2016年又有13门课入选“德育实践专业课程”。


作为最早涉足“德育实践专业课程”的老教师,张黎声在评审过程中担任了评委,他告诉记者,评审的那天他坐在台下,亲眼见证着在“中药饮片识别”专业课上,医学生们开始走进社区普及药材鉴定,走进中小学带学生做标本,培育社会责任感;“方剂学”课程将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纳入教学,让学生在课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这一下午的课程展示让我感触很深,但更令人惊喜的是,前来现场观摩学习的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多,到最后走道里都站满了人。”


在上海中医大,这样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方式,不仅为青年学子打牢了思想根基,也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没有德育意识,授业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教书匠、手艺人。”一位参与项目的教师说,“我感觉自己从一名授课教师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关注教学,更关注教育;关注学生“术”的精进,更关注他们“道”的升华。这里的“道”与人文素质紧紧关联,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教师的“身正为范”。在张黎声眼里,“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注视下,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被学生评判、模仿,而教师自身的思想、感情、信仰、习惯、学识等无一不在影响着学生。”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好教书育人,必须要自身过硬,既要做学问,又要有品行。


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个人品行,张黎声无疑是过硬的。他在学科建设上全身心地投入,将教研室的特色课程“腧穴解剖学”打造成了上海市精品课程和全国中医药院校的标杆性课程。他先后承担了三项研究生院的课程建设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能力、思维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很多学生收到他批改和点评后返还的实验报告后,感动不已:“张老师给我们点评的文字量,甚至比我们的实验报告本身还要长!他的话切中要点,针对性强,能看出他本人对医学的科学性、严谨性,他甚至还会注意到包括错别字在内的小细节。最触动我们的,是张老师对我们不仅有理性的评价,更有感性的关怀。”


“黎哥”的魅力“润物细无声”

35年的教书育人生涯,张黎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科学严谨,激情四射,风趣幽默,耐人寻味”。他总是将复杂难懂的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比喻和诠释。同时努力发掘学科上的“能力训练点”,将德育和科学素养培养融入到课程中。他对自己的讲课要求很高:“除了要讲出本学科的科学事实和规律外,还要讲出艺术,讲出哲理,引发学生对正确的‘三观’进行感悟和思考。”张黎声的课备受学生们的推崇,有学生在网上这样评价张黎声:“上张老师的课不用书,但是都能记得牢,这就是老师的本事!”


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张黎声这个人也深受学生喜爱。他特别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在学生工作方面更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只要是学生的事务他都无条件地热心参加。他特别注重参与学生课堂以外的文化生活,作为学生心目中的“人气嘉宾”,他经常接受学校党校学员(学生)的采访,与他们交流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们的圈子,融入校园文化里,他说,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更多地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不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会来找张黎声聊天,倾诉思想,这时候,他总是爽气地一挥手:“不管什么时间,不管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学生的事就像是他自己的事,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在张黎声看来,倾听学生的诉说,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进行疏导工作,花上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学生对我的信任是一种快乐和幸福,每当看到学生有了点滴的成熟和进步,我相当有成就感。”他说。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青年教师,张黎声始终耐心、细心对待,富有责任心。他以言传身教和启发的方式,对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严格要求,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各种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仔细准备,发掘和展现他们自己的潜质和特点。


除了每年都要承担4门课程3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外,张黎声还兼职学校工会副主席、教代会教书育人工作组组长、基础医学院党委委员、部门工会主席等职务。他总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着学校的发展,经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维护教职工权益、关心教职工生活上,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费了很多精力。尽管这样,他依然将教学工作做得很好,兼职工作同样做得有声有色。


声音洪亮,身材高大,一身西装就能引起学生一片雀跃,“好帅”声不断响起;花白的头发象征着睿智和才华,眼神却始终明亮而温和,他是校园里名副其实的“明星教师”;“广博的知识、睿智的谈吐、随和的性格和个人的艺术修为”,这些形容词放在张黎声的身上,再恰当不过。


张黎声的人格魅力不是刻意表演出来的,而是以他自己的文化素养为根基,不断地“充电”更新而来。他有着众多的校园粉丝,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黎哥”。“黎哥”很忙,他总是会出现在你意想不到的场合。在“校园歌手比赛”“心理情景剧”“主题班会”上,他是受邀嘉宾;在球场上,他与学生进行着对抗性的体育比赛;在舞台上,他与学生同台演出;在学校“廉政”主题辩论赛上,他又成了辩论指导老师;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和创新能力实证训练项目,学生们总喜欢请他给出意见……


尽管临近退休,但现在,当看到那辆永不上锁的老旧自行车再一次停在灰白色“解剖楼”下时,学生们知道,那是张老师来了,绿树掩映下的小楼显得越发的温馨。


Copyright 2011-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联系电话:86-21-51322222 邮编: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