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医跨界引领 全员全程系统德育 |
发布时间:2016-05-25 动态浏览次数:31 |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我们以后要为了谁。”——上海中医药大学一名学生在一次《人体解剖学》课后的实验报告里这样写道。 “我们学医应当拥有爱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团结心…我们的工作面对的是生命,生命最可贵,所以我们的责任十分重大。”——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员育人——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之“明堂”导师团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教授在接受学生访谈时这样说道。 “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这里建设成欢声笑语的‘疯狂动物城’,也可以改造成新奇有趣的‘侏罗纪世界’,你们也要做同学们的‘头脑特工队’,打造属于学生的‘权力之眼’,用心服务同学,积极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为中心增辉,为学校添色!”——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在新落成的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启用仪式上向学生寄语。 从德育视角重构和设计专业课程,推动名师、名医、名家跨界合作,着力建设和发展一线德育团队,校园德育工作面貌和风气为之一新。这一切,显示出上海中医药大学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系统性德育工作格局的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 整体规划德育工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市教卫工作党委的指导下,长期坚持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推进德育工作的战略性发展,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着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早在2014年,学校就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核心任务是负责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战略规划,研究决定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目标、工作计划、重点任务等,评估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决定学校德育工作其他重大事项。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具体负责落实学生德育研究、德育设计、德育实施、德育评估和德育宣传等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中心”的成立,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也为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在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过程中,学校专门制定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德育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学校德育工作“十三五”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 推进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发挥德育功能 作为一门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从前以艰深、枯燥而著称。自从任课老师张黎声将“德育”思想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后,这门课程由学生畏惧的专业课变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学生对课程和“大体老师(学生对捐献遗体的敬称)”情感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每天自习途中必经解剖楼,学生吴冠锦却说:“哪怕周围没有一个人,我也不会有什么不安,甚至觉得温馨”。学生王雪菲最后一次课送别“大体老师”,花了两个小时,亲手绘制并写就了心形的感恩卡。“起初曾经惧怕过冰冷的您,但现在我常会想象您生前慈祥的笑脸,是您的无私和豁达为我们铺平了艰难的医学之路。”她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无惧‘死亡’,因为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我们身边。” 事实上,将“德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不只有 《人体解剖学》 一门课。早在201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明确要求在开展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全程。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课程思政试点申报活动,经过个人申报、专家遴选及现场答辩之后,10门课程被正式立项为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到了2016年,试点课程已增至20门。 跨界育人 名师名医名家服务学生成长 在2015年9月举行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员育人——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启动仪式上,第八导师团团长、中科院院士陈凯先教授说道:“我们导师团应当深刻认识自己的责任。过去讲,名师出高徒,这可能是一个规律。我们中医药事业代代薪火相传,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也许我们够不上做名师,但是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尽职尽责培养好学生,出一些高徒,做一个称职的导师。” 在2015年12月的一次访谈中,第十九导师团对应的2014级护理专科班学生石中玉说:“初次和胡祎导师交流,我就被她平静话语中蕴含的力量感所震撼。短短十分钟的聆听,居然比一学年的课程更让我坚定了从事护理行业的信心。” 在2015年12月的“全员育人——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评审会”上,中药学院“闪药”导师团王峥涛老师在汇报中说“我很多年没有这么近距离跟本科生接触”,他感慨“没有好的本科生,不可能有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导师团正创造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推动“科研反哺教学,科研反哺育人,通过创造融合培养人才,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这条线打通”。第十八导师团刘晓老师则说:“作为刚刚入职的辅导员,导师团工作无疑是我开展相关工作的全新契机和平台,我得到的成长和锻炼,不自谦地说是火箭式飞跃,因为确实学到了很多。” 以上是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全员育人——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项目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半年多来的一些剪影。这个“导师团”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按照“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跨学院、跨学校、跨年龄”的“跨界”原则组成了40个“全员育人-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每团配备导师5-8名。导师团打破了专业课教师、科研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工作相对分离的状态。在“名师”、“名医”和“名家”的积极引领下,各路育人队伍实现全面融合,提升育人成效。 聚焦辅导员发展 提升德育队伍素质 在一月一度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德育工作坊”上,数十位一线德育工作者济济一堂、侃侃而谈,交流近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一位刚刚从加拿大访学归来的辅导员谈起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学习:学校为多元的学生群体配备个性化的服务,包括日常学习、生活设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领导力培育等等,如图书馆有针对不同学业需求学生提供的咨询室,在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方面,在细节上将人文关怀和平等和谐体现到了极致。全国知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曲建武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辅导员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大家一定要在专业化上下功夫,要善于在实践中开展研究。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常见的一幕。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校始终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并推出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发展“远志计划”系列项目,通过竞赛、培训及访学交流等形式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目前,“远志计划”已取得初步成效——辅导员(团队)开发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础》、《大学生公共关系与礼仪》、《大学生领导力开发》、《西域文化解读》、《公民与法治》等多门通识课程。辅导员赴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考察,累计人数达40人次,学习内容包括大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从全方位的顶层设计,到各方面的具体落实,上海中医药大学始终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工作理念,着力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工作体系,培养“大医精诚”的中医药创新人才,走出了一条有中医大特色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