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召开“专业课程德育实践”展示交流会
为营造积极的育人氛围,扎实建构高校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面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促进全体教职员工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课程内涵、加强学科间交流,基础医学院于6月23日上午在10号楼109阶梯教室,面向全校教师组织召开了“专业课程德育实践展示交流会”。十四位教师代表分别做了“精彩五分钟”课堂教学展示。校党委副书记施建蓉,教学处副处长舒静,教师发展中心魏建平、项乐源,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亓曙冬,针推学院党总支书记吴志新,中药学院副院长沈岚,护理学院副院长张翠娣,曙光临床医学院教学处处长仇菲及基础医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此次展示交流会。校党委常委、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徐强和基础医学院院长陈晓做背景介绍和总结评述,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许家佗主持会议。

会前,基础医学院各个教研室结合各自专业课程特点,认真研究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元素,做了充分的准备,推荐教师代表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张黎声教授、何建成教授为大家做了针对性辅导。会议中,每一位代表用5-8分钟作专业课程德育实践的展示:吴中平老师从伤寒成书的社会文化背景讲起,分析东汉末年的饮食卫生状态;张学礼老师则在蛋白质的营养作用的章节中,介绍了医学教育家张宪制定《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的标准,从而触发学生关注民族复兴、人类健康,提升社会责任感;杨贵珍老师用“数字故事”的方法,展开微生物发展史上著名科学家巴斯德科研艰辛苦历程,李素云老师从慢性胃炎组织图片分析中引出诺贝尔奖罗宾·沃伦和巴厘·马歇尔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故事,两位老师都在课堂讲解中融入了“谨慎、执着”的科学素养以及“奉献、合作”的团队精神。燕海霞老师的“局部望诊”、李小茜老师的“食疗食养”、徐明老师的“高血压人群的健康教育”,无形中渗透着对病患的人文关怀。薛辉老师和于凌老师从中医哲学思想的高度,引领学生看待中西医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原则,探索中医的“大智慧”。郭晶磊老师详解“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讲述治痰良方中的“医门孝经”。赵英侠老师和牟芳芳老师分别从胚胎致畸敏感期和解剖实验报告书写规范指导,用严整的设计、清晰的表述为老师们示范了“认真的老师能吸引认真的学生”。

展示分三段进行,在每一段落展示结束时,评委专家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给予了客观中肯的建议。亓曙冬充分肯定了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鼓励老师们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特点结合“寓教于育”,建议融入历史、传统文化之外,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的交融,适当“拔高”。沈岚认为思政课程多为显性教育,专业课程做德育为隐性教育更适合,可以尝试多路径、多角度地“潜移默化”,不着痕迹。魏建平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帮助大家拓宽视野,从学术道德、社会伦理、古代哲学等方面选择和把握结合点和表达方式。吴志新从学生需求和发展特点,强调第一课堂之外还有导师团、科创、社会实践等平台,教师在教育一线,理当共同承担起育人之责。张黎声鼓励专业教师在讲台上要充分自信,讲好德育话语。
舒静全程观摩了教学展示,向大家介绍了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德育)的实践从基础医学院张黎声老师的“入学第一课”为起点,向全校全面辅开,经过多次研讨论证和多项课程建设改革的实践,“专业课堂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在发挥育人作用”现已得到广泛共识,但如何落细、落实,尚需大家共同努力。她提出,专业课程德育应有适当的路径,是自然而然的,不能“硬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会使育人更有针对性;教师自身需要补充深厚的人文内涵,师“范”作用对学生影响深远。
陈晓指出,专业教师面对多元文化冲击下的“90后”,要主动思考如何教会大学生做人,做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做好育人工作,值得所有教职员工不懈地探索发现,不断地强化课程思政的学术研究,扎实开展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

徐强认为,专业课程德育应当是教师的本份,达成共识是先决条件;教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引下,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统一价值引领,逐渐走向“自觉”;德育的核心主体是教师,其本身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为;教师如何引领价值观,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教学实践中需要把握分寸、认真推敲、反复设计。

施建蓉指出,学校的“坚持全课程育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是党委领导下、举全校之力的顶层设计工作。在具体工作推进中,需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挖掘有效路径和载体。目前,学校正在推进“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课程德育改革项目”,提出“100门专业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要求,现已完成66门,其它的课程也在进行着有机的结合。基础医学院教学展示的课程,能够从多途径、多方位巧妙地结合德育,借助各种手段实现育人功能,是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工作方法、完善实施路径和建构评价激励体系,通力合作,更加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育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