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训练效应评价流程 提高推拿功法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论文27)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9-25浏览次数:41

 徐 俊  周信文  邬诚浩  程杰峰  吴信忠

  关键词:训练效应评价流程  推拿功法  教学质量

  推拿功法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自1956年前身课“推拿练功”开设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实践证实,本课程学习者通过推拿功法学的学练,获取专业体能,掌握调控情绪方法,促进手法技能,以胜任持续性、有中等负荷、动作较为单一的推拿临床操作方式。实验研究也从多角度解释了推拿功法训练效应的生物学内在机制,同时认识到训练方法途径与训练效应表达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目前推拿功法学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始采用相关测试指标评价学习者的训练效果,并以此研究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训练计划手段。

  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集的测试数据信息,以及加工形成的教学训练评估,尚不能完全反馈应用于教学训练周期中,致使无法及时制定或修正教学训练措施和内容,有可能造成学习者失去了解自身练功效应和改进练功方法的最佳时机和客观依据。与此同时,进一步研究如何把学习者置于积极的练功实践中去,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逐步完善学生为主体、科学训练为主线的推拿功法教学态势。为此,我们试图在推拿功法课程中,构建训练效应评估与教学训练之间的流程,研究影响功效产生的干预因素与调节途径,并探索形成推拿功法课程运作的新模式。

  建立推拿功法训练效应评价流程

  1.1训练效应评价流程的结构要素

  1.1.1效应测试评价指标

  效应测试评价指标是构建流程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训练前对学习者身心状态的认识,也是训练中、训练后认识学习者身心状态,评价训练效应的客观数据资料。通过研究这些测试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运用学习者的客观身心证据,制定适宜的教学训练计划,采用恰当的教学训练手段。在教练周期完成时,通过比较前后测试指标,分析各种效应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评价指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学习者直观认识自我,了解推拿功法练习对身心影响,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练功积极性。

  推拿功法效应评价指标根据指标与目标一致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进行选择,包括学习者的心肺功能、肌肉运动能力、三调技术、情绪状态和训练质量等方面。常用测试项目包括:最大摄氧量、无氧阈、肌电、脑电、肌肉静力工作能力、入静指数、心血管功能、肺功能和情绪量表等。这些测试项目可以根据不同阶段课程要求组合运用。

  1.1.2教学训练计划和手段

  教学训练是推拿功法学课程的核心,合理的教学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及其调整优化途径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解析推拿功法常用功种的锻炼内容和技术,通过传统功法三调技术与现代运动训练学有机结合,根据学习者身心现状,制订教学训练计划,规定教练周期、教练单元的任务、原则以及内容、负荷、节奏等。同时形成与训练计划相应的具体教练方法手段

  明确的计划和手段有助于贯彻教学要求,确保教学进程有序性,克服传统功法经验型教学中随意性、主观性的弱点。同时,通过训练效应评价指标,检验教练计划手段的科学性,也可按评估情况合理调整计划手段中某些内容。

  1.1.3 学习训练信息

  学习训练信息是效应评价流程的一大结构要素。它一方面观察教学训练计划、手段开展和应用水平高低,另一方面记录学习者学习态度、完成训练情况、生活习惯等各种与教练有关的信息。收集学习训练信息将完善评价运行程序,为研究教练法和学练法之间的作用关系提供资料。

  1.2训练效应评价流程的运行步骤

  第一步:在开展功法教学训练前,了解学习者的身心现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利用测试技术,首次采集学习者不同的多种生理心理数据,评估未训练时的身心状态,。

  第二步:根据学习者身心状态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教学训练措施,并加以实施。在课程进行中,收集学习者各种学习训练资料信息。

  第三步:在完成一轮教学训练后,再次采集学习者身心状态的测试数据,结合教学训练资料信息,加以归纳分析,综合评估学习者的训练效应,评价教学训练的措施手段。如果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研究解决症结的办法。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训练效应评估情况,继续开展下一轮的教学实践。或者按评估中的存在问题,及时修正教学训练,调整措施手段。待完成第二轮教学训练的实施后,再次采集学习者的身心测试数据和训练资料,评价学习者练功效应,比较调整后教练法的应用效果。同时将上述各项信息收入资料库,整理成教学训练参考。以上4个步骤在教学训练中按需要循环进行(见图1)。

  

  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   

  

训练效应评价

  


根据教学训练目标

  

学习者身心现状评估

  

教学训练计划手段(调整)

  

学习训练信息收集

  

  组织实施    

  

测试指标、学练信息处理

  


 

  

图1.推拿功法训练效应评价流程

  2       基于训练效应评价流程的教学实践

  2.1对象

  2000学年第1学期,选修推拿功法学(一)课程的学习者30人(男性20人,女性10人),平均年龄19.5±1.4岁,平均身高169.5±6.5厘米,平均体重61.6±10.6公斤。身体健康,无系统训练史。

    2.2方法

  按照教学要求,选用最大摄氧量(陈氏法)、情绪状态(抑郁分值、焦虑分值)、肌电图(马步功)等身心状态测试指标。根据训练效应评价流程(图1),在未训时和第6周末分别检测上述指标。同时收集相关教练信息,进行推拿功法训练效应评价。

  测试数据显示,未训练时学习者的身心状态归属常模,我们决定采用推拿功法第1小周期教练计划和相关教练手段展开课程教学。

  2.3一次评价

  经过6周推拿功法的训练,前后测试数据比较显示,学习者的肌肉静力工作能力方面有显著增加,情绪状态也有一定改善。但学习者的有氧耐力水平没有显著提高(表1)。

  训练效应评价认为,学习者的专业基础体能和情绪状态较未练功时有明显增加,基本达到了教学训练目标。此阶段教练计划和手段运用基本合理。

  

表1.教学训练前后效应数据变化

  

测试指标

  

未训练

  

训练第6周

  

相对最大摄氧量(ML/KG*MIN)

  

37.96±6.77

  

40.87±9.16

  

抑郁分值

  

8.66±5.05

  

4.41±3.54*

  

焦虑分值

  

34.06±6.96

  

29.13±8.10*

  

肌电时限

  

1.06±0.69

  

0.93±0.47*

  

肌电幅度

  

7.18±1.69

  

6.22±2.09*

  

  *P〈0.05

  但是,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第1小周期推拿功法训练后,学习者有氧耐力水平的明显增加是训练效应表达的一个主要指标。那么本周期推拿功法训练后,学习者的最大摄氧量变化不大的原因何在?

   通过分析采集的训练数据后发现,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学习者练功前后耐力水平持平。一方面是约40%左右的学习者未能完成课后的自练作业。这其中原因主要是学习者的练功主观能动性较差:有人认为练与不练区别不大,练功效应多少,教师缺乏有力的考核方法;有部分人感觉练功很累很苦,除了上课练习以外,课后就减免自练次数;还有个别同学作息习惯不佳,不能保证练功时间和质量。另一方面,训练单元实时监控显示,大约30%的学习者在持续递增性静力下肢裆势练习时,最高心率值没有达到规定靶心率标准,或达到靶心率后没有维持一定时间,这些情况使得机体未受到较强运动负荷的刺激,缺乏耐力水平适应性增强代偿机制。概而言之,学法和练法两方面的某些原因造成学习者练功运动量不足,影响了学习者练功耐力效应的表达。

   2.4改进措施

  2.4.1积极调动学习者练功积极性和自觉性

  通过将测试评价结果、主要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告知学习者,分析具体练功效应的测试数据,让他们理解练与不练不一样,练多练少不一样。只有按时保质保量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练功效果。

  2.4.2修正第2小周期训练计划,改进训练手段

  增加一些大强度静力裆势的组合使用频率。进一步强调静力靶心率训练法,力求每个学习者在主要裆势练习中,最大心率值达到亚级量运动心率值。通过自测、互测心率值,让学习者更直观地了解推拿功法静力训练的负荷特点,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2.5二次评价

  在第12周末,我们再次测定学习者的最大摄氧量,结果显示他们的最大摄氧量(47.15ML/KG*MIN)较6周时明显提高。综合各方面数据表明,经过学习者的自身努力,在完成经过调整的训练措施后,学习者的功法训练效应基本表达,达到了阶段教学训练目标。

  3.小结

  本课程建设通过研究学习者身心状态(功效)评价与教学训练之间的反馈机制,建立推拿功法训练效应评价流程,形成了教学训练方法结构与具体方法两个改革相辅相成的途径,改造了推拿功法课程的运作模式。

  教学实践证实,基于流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而且把学生置于积极练功实践中,通过客观教练信息教育和引导学习者,充分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训练效应流程明确了师生间的课程伙伴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推拿功法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信文.推拿功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万平.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对人体有氧耐力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1998,25(5):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