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吴焕淦教授走进《人类思维的多重向度》课程课堂

发布时间:2023-03-31


328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我校首席教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走进《人类思维的多重向度》课程课堂,以“时代之思:两会精神与中医药发展蓝图”为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授课,给学生们带来一场精神盛宴。

吴焕淦向学生们细述其两会之行,并介绍其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挖掘中医药宝库,助力后疫情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建议》《关于促进民族医药非遗跨区域跨学科传承传播的建议》《关于尽快启动新时代中医药基础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建议》等。

吴焕淦提到,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医药从未缺席,原因在于,中医药可以满足巨大规模人口的健康需求。

吴焕淦建议同学们重点围绕这三个方面开展学习。一是组织遴选中医药基础领域具有重大潜力的大科学问题,二是尽快启动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国际大科学计划论证,三是将中医药基础研究交流纳入多层次的国际合作规划。通过吴焕淦的讲解,同学们对中医药的学科价值和未来发展前景有了更多了解,能够站在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待所学专业,以谋长远发展。

在课程的问答环节,吴焕淦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陶思亮教授一道与同学们进行亲切讨论,一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王诗硕同学就“大科学计划”中“何谓以我为主”提出疑问。吴焕淦回答,许多国家都在竞争中医药标准化的制定权,这关系到知识产权问题及针灸、拔罐等中医药宝库传承发展问题,我国一直在这方面积极努力,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陶思亮指出,同学们未来在研究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遇到国际标准问题,中医药标准对于科学研究、治病救人、药物研发,乃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此外,陈钰莹同学就“一直被认为是传统医学的中医该如何在当代找准自己的定位,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提出了困惑。吴焕淦对此解答,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下的中医药现代化。对于仪器的使用也要视群体而定。

陶思亮提到,同学们在学习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时,要拓展眼界,未来的中医药现代化离不开今时今日同学们的不懈探索,需要同学们大胆地想、踏实地做。

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中医药大学的学子,更要拓展眼界,关注现代社会的科技变革,在现阶段则要夯实基础,重视实践,更深切体会到作为医学生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担当,还将努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人类思维的多重向度》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国思维系列3.0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涵盖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医学、领导学等多领域。课程旨在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架构心灵空间,启发学生从人类和社会发展角度进行科学思考。授课团队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院校知名教授组成;课程面向本科生、中医学(屠呦呦班)、硕博士研究生,通过跨学段的课堂形式,打破学段、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跨界协同一体化育人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