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草讲故事—中药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4-25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中实现隐性教育,达到育人目标。中药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之一。中医药历经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中医学子只有理解并认同中医药文化,才能坚定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因此,贯穿中药学课程的德育主线是通过增加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学习信心,内化职业认同。希望通过德育元素的融入能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中医药认知体系形成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在中药学中,每一味本草都是灵动的,背后都有故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愿意聆听、探寻和思考。

1、课程设计核心: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在教学大纲和教案中明确德育目标,最重要的是将中药学课程思政提炼出4大主题内容:天人相应、对立统一、破立有度、工匠精神。在各章节中选择适合于思政融入的知识点,将背后隐含的思维、技术、人性、社会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做出合理的把控。

中药绝大部分都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无论是中药与生境、四时气候的关系,还是动物药的应用,都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才能收获最好的药性。这是天人相应,和谐统一的整体观。

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还是自然辩证法,都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充满着矛盾的统一整体。药性之阴阳,配伍之七情,无不体现了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正是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

世间万物不断发展,中医药也是如此,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经历了药效的不断完善,毒性的不断认识,到如今与现代科技的碰撞。经历着破和立的过程。如何对待继承和创新,集中体现了发展观和批判性思维。

从古至今,无论是医家对待患者的责任心,还是代代相传的炮制制剂技术,体现了中医药人的精益求精、诚实守信。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2、课程实施方法:将德育元素如织锦一般,编织入专业课程之中,使之浑然一体。引导学生情境浸入,实践探索,深度思考。

1)以自主学习促深度思考: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与其让教师明明白白地讲出思政主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感知。因此我们尽量创造条件以情境教学、实践教学,PBL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

中药饮片实物教学,让学生真实感知中药的气味质地,体会中药的药性;百草园中观察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体会自然对药物的影响。一改以往由教师提问的方式,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医药典籍学习中体会探知中药的历史沿革与变化,从媒体资源获知有关中医药的社会关注热点,从家庭小药箱和家乡中药资源调查中总结民众用药习惯与存在的问题,从重阳节的菊花和茱萸、端午节的艾叶和菖蒲感受到中医药中的生活气息。

我们的设计中,大部分的内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课后阅读,小组活动的形式实现的。甚至有很多就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引出的。

2)以专业知识引思政元素:在课程中思政元素是和中药学知识融为一体的。我们希望在中药学专业课上,德育元素的融入可以促进专业课的学习。

PBL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生深化对药物的认识。如何首乌是传统的补益药,但近来却屡屡有不良反应的报道,为什么?是一个很好地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也培养着创新发展的精神。课前通过何首乌观察原植物和饮片后,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何首乌(夜交藤)的药名文化,不仅告诉我们何首乌的功效,其生长特点也提示了是自然赋予了本草防治疾病的力量。同一味本草,炮制不同,药性不同,功效各异。适应了不同的需要。体现了对立统一,和而不同的辩证思想。为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反应,保证药效,炮制是关键,何首乌须经严格炮制,毫无疑问这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如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何首乌课程案例。

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也有了人文维度的收获。

3、课程思政的体会:

1)感有所感:感想是接触事物引起的思想反应。每个人在同样情境下的接受和感知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点有感触继而有所感悟。因此我们也不能要求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是同一的。只要有所感悟,不论是何时、何地、何物,或多或少,都是一种进步。

2)聚沙成塔:专业课中点滴传递的情感,润物无声,隐性教育,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聚沙成塔的作用。在课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导、敏锐捕捉、积极鼓励,小小火花也可以很美。

3)百川入海: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门课的时间空间有限,对学生的影响也有限。但如果每门课程都能关注到人的成长,百川入海,那么影响是巨大的。

4)师生同行:课程思政的对象虽然是学生,但教学行动无时无刻不展现着师生的伦理修养,无时无刻不是师生共同增进美德、体现德性的情境,师生关系也更为融洽。因此,师生同行,共同进步也是课程思政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