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上海市教学名师――段逸山教授

发布时间:2011-10-26

一、个人简介

段逸山,男,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同年起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至今。担任教研室主任三十年,先后开设十门课程,主讲医古文、中医古籍注释,累计讲课上万学时。1990年聘任为教授,现为学校终身教授。

我国著名医古文、中医文献专家,曾连续担任全国统编教材《医古文》五、六、七、八版与《中医古籍校读法》以及多部教学参考丛书主编,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名誉主任,《中医药文化》杂志编委会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专家等,曾先后主持举办两届全国医古文高级师资培训班。至今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主要承担本科以及七年制、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每年指导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生,任校教学督导组副组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与教学调查研究等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强调因人施教,授人以渔,课堂讲授“三通”(心灵相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师生互动,结合讲授内容,注重传授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将古汉语及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医古籍紧密结合,对古医籍诸多语言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开拓了医古文的研究领域。不仅在医古文教材的编写,而且在古医籍词义、修辞现象的研究、古医经辑佚、中医药写本整理、中医药名著通检编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不仅称誉全国,而且还远播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在全国同行中始终处于学术领先地位,医古文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二、名师心得

中医院校的学生要具备两个能力:一是读书的能力,二是临床辨证的能力,将终生受用。其中读书的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医古文就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医籍能力的重要任务,要使学生求真文,明真义。

讲课要讲究字上字下统一。立足于字上,字上意思抓得住;发挥于字下,字下含义挖得出。这就是字上字下结合。一般内容学生自己看,提示要点后,联系实际,以证实甚至发挥这一要点,进而授以方法,传以技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历历在目,经久难忘。

讲课要讲究艺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艺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艺术。详则侃侃论道,略则片言只语,是处置重点与一般的方法;语频缓急变化,声调抑扬转换,面部表情的运用,手势身形的借助,是沁人心脾、引人注意的方法;剥笋似逐层深入,设问式适当运用,是增人兴趣、使人参与的方法。恰当插上成语典故,偶尔使用排偶语句,也是讲课艺术的体现。

知识要接受,真理得聆听。思考接受的知识,便会扩展新知识;推广聆听的真理,可望发现新真理。要吃鱼,更要渔具;要入门,更要钥匙。要获取知识,更要获取知识的方法;要获取知识的方法,更要运用知识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重于思考的结果,运用知识的方法重于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名师寄语

不必悬梁刺股,但是冷硬板凳要坐;不必皓首穷经,但是十年刀剑要磨。冷板凳便于静心求索,硬板凳便于挺直腰干;刀光亮可以无隐不照,剑锋利可以无坚不摧。知识要接受,真理得聆听。思考接受的知识,便会扩展新知识;推广聆听的真理,可望发现新真理。要吃鱼,更要渔具;要入门,更要钥匙。要获取知识,更要获取知识的方法;要获取知识的方法,更要运用知识的方法。思考的方法重于思考的结果,运用知识的方法重于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名师名言

教导学生,不仅要教,尤其要导。

下师叙述,中师讲解,上师启发。

下学用耳听,学在肌肤;中学用心听,学在脏腑;上学用神听,学在骨髓。

兴趣是乐趣的前提,疑问是学问的先导。

教育的最大技巧是启发,教育的最精艺术是引导,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运用。

注重知识积累,鼓励理性怀疑,促进多元思考,强调实践检验。

五、名师先进事迹

段逸山教授与粉尘为伴、灯影为侣四十余载,至今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平凡、低调是他的为人,谦逊、严谨是他的风格。正因为如此,难以归纳总结出他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突出事迹,只能从平常的小事中如实反映。

他极其热爱教学工作,治学严谨。执教以来,从备课到考试阅卷,每一轮教学始终全力投入,从无缺课与迟到现象。有时身体欠佳,仍然生龙活虎地出现于讲台,而课后却累倒在躺椅上。曾多次半夜突然想出备课中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便兴奋地立即起床记录。寒暑假与其他节假日,往往是他集中精力备课与撰写讲稿的大好时机。他主讲的课程与教学时数很多,讲授内容精炼实用,突出运用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注重传授传统文化,强调因材施教,授人以渔,与学生互动,信息量大,并非常注意把中医古籍研究与古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国内外教改的动向及时提供给学生,同时把口诀、公式、图表引进医古文教学,使之条理清晰,简易明了,使难学难记的内容琅琅上口。研究生教学采用讨论式,考试形式为撰写论文。他讲课不囿于讲台,学生的座位旁都是他的站立处,语言生动有趣,每堂课一般要让学生至少发出两次笑声。因而无论是校内外、市内外,甚至国内外,都普遍地获得好评,经常听到的评价是:听段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他在医古文教材建设上作出突出贡献。先后经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与教育部招标,主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58版医古文教材。第五版教材于1984年出版,发行量达一百多万册;第六版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与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七版是“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第八版系“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几版教材都被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与台湾、香港地区使用。与教材配套,主编教学参考书八部。此外,主编全国中医院校研究生教材《中医古籍校读法》,受教育部与全国自学考试办公室委托,主编全国自学考试医古文教材,受上海市卫生局委托,编撰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用书,市人事局将该书作为职称晋升考试的指定用书。

他在课程建设等方面富有创新精神。在上海市教委的资助下,1994年他主持建成全国唯一的医古文导读室,配备数十套常用工具书,供教学使用。上课的方式是:教师提示要点,学生自行查阅工具书,教师巡视释疑,最后扼要总结。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三步老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旧两种教学方式对照,前者比后者的学习成绩提高10%左右,尤其在应用能力上明显增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先后主持举办全国首届、二届医古文高级师资班,每届三个月。在此期间,他全身心投入,与学员同吃同住,得到学员的普遍爱戴。后来这些学员大都晋升为教授或担任各中医院校医古文教研室主任。1981年,他与北京的一位同行发起,联合全国同行,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至今已召开全国或国际的医古文与中医药文献方面的学术会议十九届。1984年,他在学校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支持下,凭借本校医古文教研室的力量,创办了全国唯一的《医古文知识》杂志,至今已二十余年(从2006年起更名为《中医药文化》)。该杂志团结全国同仁,包括中医界人士,培育了诸多学术带头人与年轻骨干。本世纪初开始,他全力扶持新任教研室主任,把医古文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努力获取国家级教育奖。

他关爱青年教师。就拿担任督导工作十年来说,除了组织开展教学调研,召开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座谈会外,每次听课后,都认真与授课教师交流,坦率地指出讲课的成功与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主讲教师们反映虽然只有课后几分钟的交流,但是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受益多多。如中药学院有位老师受到启发,注意营造课堂讲授的互动氛围,在学校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

他非常注意寓育人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以严谨的学风与深广的知识感染学生,更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贴切而自然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如讲授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不失人情论》等多篇有关医德方面的文章时,联系当前医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医德修养的重要性。又如结合选文中所载古代名医诊治手段出人意料之外、疗效却情理之中的医案,着重进行巩固中医药专业思想的教育。此外,他还注意在课余时间关心学生,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扶持学生社团活动、为困难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创造条件等等。在老校时,还经常去学生寝室谈心,甚至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

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丰富成果。他将古汉语及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医古籍紧密结合,对古医籍中诸多语言现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拓宽了医古文的研究领域。不仅在医古文教材的编写,而且在古医籍词义、修辞现象的研究,在古医经辑佚、中医药古抄本整理、中医药名著通检的编制等方面都取得令全国同行瞩目的的建树,不仅称誉全国,而且远播海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也因为有他这样的学术带头人,而在全国同行中始终处于学术领先地位。

他在廉洁方面也多有可取之处。兼任校图书馆长,一向遵奉自律──一文不沾,律人──约法三章。毋庸讳言,在图书购买与设备添置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油水”。他在科室主任会议上以及同经费相关同志的谈话中一再强调,绝对不准中饱私囊,要本着为国家节省开支的原则办事。经常有书商打电话甚至上门推销图书,有的私下提出以开具阴阳发票的方式给他10%~30%不等的回扣。对此,他根据图书的内容与质量,有两种应对:本馆不需要的,一口回绝;本馆需要的,由采编部办理,明折明扣。在他兼任校图书馆长期间,该馆没有发生过获取回扣等问题。

由于他在教学等业务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19951999年被聘为学校首届、第二届业务专家,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1998年世界名人录。

六、学生评价情况

    段逸山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强调因人施教,授人以渔,课堂讲授“三通”(心灵相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注重传授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段逸山教授开设的课程是学生选课的热门课程,学生不分专业均趋之若鹜,选不上的学生宁可选择旁听。每次段教授上课,座无虚席,很多学生都是站着听课。 

段逸山教授主讲的医古文课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或古汉语课,而成为医理交互、医文融通、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语言文化研究类课程,使医古文教学在教授古代文化知识的同时,成为展示古文献风貌和中医学术价值及其文化底蕴的窗口。 

段逸山教授儒雅幽默,博学多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是深受学生爱戴与欢迎的主讲教师 

段逸山教授授课生动风趣,深入浅出,极具感染力,课堂气氛活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段逸山教授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提炼方法,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扩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维能力 

段逸山教授讲医理,论医道,全面培养学生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人文气质,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段逸山教授授课讲究字上字下统一。一般内容学生自己看,提示要点后,联系实际,以证实甚至发挥这一要点,进而授以方法,传以技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历历在目,经生难忘。 

段逸山教授授课讲究艺术。详则侃侃论道,略则片言只语,是处置重点与一般的方法;语频缓急变化,声调抑扬转换,面部表情的运用,手势身形的借助,是沁人心脾、引人注意的方法;剥笋似逐层深入,适当运用设问,是增人兴趣、使人参与的方法。恰当插上成语典故,偶尔使用排偶语句,均是授课艺术的体现。 

段逸山教授担任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三十年,先后开设十余门课程,主讲医古文、中医古籍注释,累计讲课上万学时。段逸山教授长期担任学校教学督导组组长,基于其在广大师生中的崇高威望,曾获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2010年被学校授予终身教授荣誉。

七、教学内容更新或教学方法改革情况

不读儒,无以为医。《医古文》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以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拓展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古医籍研读能力,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打好基础,以获得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长期以来,时代差异造成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字词、语法以及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又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对传统的《医古文》课程从主观上缺乏兴趣,在客观上畏难不前,形成理解和运用上的多重障碍,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段逸山教授是我国医古文教学第一代开拓者之一,亲历医古文教学与学科发展的数个重要阶段。基于《医古文》课程目标定位及其在中医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段逸山教授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依据社会与学科发展动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指导思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致力于创新《医古文》课程教学模式,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古文学术大家。

(一)创新发展医古文教学体系,奠定当代医古文课程教学模式

1、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不断反思医古文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医古文》课程原有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传授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工具课程,着重于语言文字现象的诠释,教学内容多数来源于医籍与医家生平传记的序言,与中医学理论结合方面尚欠紧密。随着中医药学科发展,尤其是中医经典教学与临床教学的紧密结合,段逸山教授认识到,只有打破原有医古文教学的狭小疆界,使教学内容从原先单一的字词句教授逐步向篇章理解、医理探讨转变;从简单的字词句记忆延伸到服务于学生整体理解古籍中有关经典理论渊源,使医古文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或古汉语课,医古文教学与学科发展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基于上述对于《医古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刻反思,段逸山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即着力于医古文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医古文教学模式,在全

国中医药院校率先建立“医理交互、医文融通”的医古文教学目标体系,将《医古文》课程打造成为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语言文化研究类课程,使医古文教学在教授古代文化知识的同时,服务于学生专业学习,并成为展示古文献风貌和中医学术价值及其文化底蕴的窗口,奠定当代医古文课程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段逸山教授不断优化和调整《医古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求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医生气质形成,为其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或其他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同时,有关教学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全国《医古文》课程教学的基本标准。

2、拓展医古文课程教学体系,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涵

原有医古文教学比较注重内容的简单记忆与背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尚缺乏有效办法。通过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段逸山教授将单一的医古文课程拓展、构建为以医古文为核心,以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与中医文献学三大模块为拓展,以多种人文素质课程为发散的,融合医古文文选、古汉语通论、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中医文化等在内的中医特色课程群,同时根据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陆续开设了古代文化名著赏析、《四书》导读等辅助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设更良好的平台。

医古文课程群(1――本科生课程群

课 程 名 称

课 程 性 质

学 分

医古文

必修公共基础课

5

中医古汉语通论

限选专业基础课

5

中医古籍训诂

限选经典课

4

中医文献学

限选专业基础课

4

古代汉语

七年制必修基础课

2

古代文化名著赏析

任选课

1.5

《诗经》赏析

任选课

1

《古文观止》讲读

任选课

1.5

人文社会实践课程

任选课

2

《四书》导读

任选课

1.5

 

医古文课程群(2――研究生课程群

课 程 名 称

课 程 性 质

学 分

医古文

硕博连读必修基础课

4

中医古籍注释纲要

限选经典课

4

中医文献学

限选专业基础课

4

人文社会学讲座

任选

1

 

医古文课程群(3――留学生课程群

课 程 名 称

课 程 性 质

学 分

中医现代汉语

选修课

2

医古文基础

选修课

2

医古文

必修课

5

应用文写作

必修课

1

中医文体写作

必修课

1

沪语

选修课

2

 

3、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引入实践教学方法

段逸山教授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最早建立了医古文导读室,配有种类齐全、切合实用的古汉语、传统文化、中医药文献等类工具书以及高等中医药院校各课程教科书,可上网观看光碟、课件,可浏览相关杂志,并设有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场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这里动脑动手,自我设计,自主学习,彼此切磋,互相提高。医古文导读室成立以来,已经接纳了近20届学生,学生反映非常热烈,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1992年起,段逸山教授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率先增设了《医古文》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学生中医古文献实践研究。段逸山教授带领教研室教师利用小学期率先增设了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内容紧紧围绕“中医药与古代文化”在明确实践课内容和任务的前提下,由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学生自助选择研究课题,采取分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课题论文,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展了医古文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挥学生学习古文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获取习得的进取性,培养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实践性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单一模式,采用“提供背景――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方法,由教师将文选、通论知识、练习内容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了网上课程浏览、自动课后练习、在线答疑、在线讨论等功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了最新的语言学、中医古籍学、古代文学、考古学、古代艺术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传统医古文教学内容与现代研究进行了有机整合。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学习有了很大的积极性,阅读古医籍的能力得到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长期以来,《医古文》课程授课形式大多以教师主导为主,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均采用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往往无法全面且长效地评价学生。因此,着眼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段逸山教授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医古文教学中率先引入以问题中心的教学理念(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积极倡导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医古文》课程成为学校15PBL示范课程之一,并不断完善PBL教案设计、tutor培训、评价模式改革等教学建设。

段逸山教授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从课程目标、学生能力与学习态度着手,方能对学生做出全面、公正并具有长效性的评价。目前,《医古文》课程考核包括基本阅读技能评价(30%),相关工具书运用技能评价(20%),整体篇章理解和评述(50%),并配套了相应分类试题和练习题库。所包括的评价内容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为多样,以此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以此确定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水平。

 ()坚持科研引领教学,强化“医理交互、医文融通”教学理念

我校为现存中医药古籍善本最多的中医药院校,段逸山教授长期致力于古籍的系统梳理和校注,作为博极医源、明确医理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有关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参考,并为中医、中药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及理论研究保障。

段逸山教授首创将古汉语及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医古籍紧密结合,对古医籍中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开拓了医古文的研究领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诸多开创性的成果。如对古医籍词义、修辞现象的研究,在古医经辑佚、中医药古抄本整理、中医药名著通检的编制等方面,都取得令全国同行瞩目的研究成果,不仅称誉全国,而且还远播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古文课程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并使得篇章选择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并成为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与《医古文》课程相关的语言研究课题和古代医学孤抄本整理课题成为其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段逸山教授担任重点课题负责人,其他九位教师也分别获得该项目子课题或上海市教委青年教师研究课题。教研室已经成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支撑科室,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博士点,医古文专业的硕士点。

近四年来,医古文教研室共获得教育部课题1项,上海市级课题2项,市教委课题7项,市卫生局课题1项,市语委课题1项,学科子课题6项(以上均为第一负责人),课程建设课题4项(均为第一负责人),参与其他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量超过160万。作为主编出版各类著作、教材、教学辅导书11部,主审3部,副主编5部,编委11部,发表学术论文及各类文章共131篇。教研室全体教师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与方向,在古医籍词语、古医籍抄本、简帛研究方面有一定进展,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医古文》教材建设的沿革与最新成果

我校自建校初始就作为《医古文》全国统编教材或教育部规划教材的主编单位,至今已历八版,这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是绝无仅有的。段逸山教授连续担任全国统编教材《医古文》五、六、七、八版与《中医古籍校读法》以及多部教学参考丛书主编。

段逸山教授1984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古文》(五版教材)开始,即注重从中医药学科传统与现代融合,医学与人文并重的特点出发,创新医古文教材。上篇选注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晓的医药学古文,下篇阐述与中医古籍紧密相关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做到有论有述,有理有例,将医学与文学有机结合起来。

五版《医古文》教材获得了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间,段逸山教授相继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医古文》(六版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古文》(七版教材)以及目前国内各中医药院校普遍通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古文》(八版教材)。

“医理交互、医文融通”的指导思想在每一版教材内容的更新中不断完善,如每一篇章均增设阅读实践、充分扩展各种体裁、将语法修辞现象与词义句意紧密结合、增强文意理解内容等等。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就重点、难点开展讨论,着重从理解、运用的能力上加以训练,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加以引导。

十年磨一剑。段逸山教授近三十年教材主编的经历见证了中医药事业、特别是教材建设的发展历程。不论是编写大纲制订、编写队伍遴选,还是体例、样稿和字数的审定,段逸山教授都亲力亲为。每一章节,甚至是每一个注释和标点符号,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他主编的教材获奖无数,如第六版教材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七版教材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八、教学手段开发、应用情况

段逸山教授自“十五”教育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开始,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重点改革原有教学理念和定位,将单纯的古文知识教学转变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医文结合的素质教育,并与之相应开发应用了网络教学等多元教学手段,取得良好效果。

在段逸山教授的指导下,医古文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已基本涵盖教学文选篇目及基础知识,主要为PPT形式,并全部应用于教学。其中《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是FLASH形式,为目前医古文学界所见最为先进的教学课件,具有多重链接,音乐,课文朗诵,练习及自测等功能。

2003年起,段逸山教授指导教研室中青年教师在全国较早地开发了医古文课程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和网站,如:医古文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shutcm.edu.cn/ygw/ ),作为医古文课程建设的网络“大本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包括课程简介、教师队伍、在线练习、授课录像等文字、图片、音频资源。不仅可以看到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相关资料,还建立了选择、填空、改错、注释、今译、阅读等1600余道网上试题资料库,并测试完成了网上自动监测软件,用于网上练习与自测,更加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此外,借助于学校课程中心平台(http://jpkc.shutcm.edu.cn/njxd/),医古文教研室在学校率先搭建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良好平台,所有任课教师均开通医古文虚拟课堂,可以与学生进行网上短信、批改作业、发布通知、讨论等多方面的互动。一方面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增进师生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古文的兴趣和积极性。2006年起又开设继续教育二类学分医古文学习项目,总计有文章14篇、基础知识7章。同时有习题库链接,共有各种题型的习题共2300余题,并附答案。

2010年初,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医古文教研室率先创建了医古文博客(yiguwen.blog.sohu.com ),分教学园地、中医文化、中医文献、学员新作、文物鉴赏、传统文化六个栏目,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师生及时交流的平台。目前点击率已超过4万人次,平均每天点击40人次。

九、主要研究论文

序号

论 文 名 称

 

发表日期

发表刊物、会议名称

1

略论“张仲景笔法”及其作用

段逸山

1981.03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3

2

古医经特殊语文现象举隅

段逸山

1981.0508

《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23

3

《针经》《灵枢》异名同书补证

段逸山

1990.12

《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12

4

《素问》全元起本篇序之判定原则

段逸山

1997.06

《中国医药学报》1997年第3

5

王冰所见《素问》之“世本”考

段逸山

2000.02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1

6

《素问》版本流传考证

段逸山

2000.11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第4

7

《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考证

段逸山

2005.0811

《中医文献杂志》

2005年第34

8

“治未病”的本旨及其文化内涵.

段逸山(个人)

2010.02

2008年维也纳大学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会宣读

《中医药文化》2010年第1

9

求真文  明真义

��中医古籍校读法论要

段逸山(个人)

2009.02

《中医文献杂志》2009年第1

10

道教养生漫议

段逸山(个人)

2010.10

《中医药文化》2010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