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等中医教育, 致力人才优化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严世芸
当今中医事业正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现代医学科学的严峻挑战。为了迎接挑战,。作与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中医教育, 必须根据“ 三个面向” 的精神, 锐意改革。力除弊端, 造就一代适应性强,后劲足、富于开拓,勇于创新的高级中医人才。唯此, 祖国的传统医学才有希望永远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中医事业才有可能取得时代性的进展。
鉴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和其他诸方面的原因,高等中医教育在人才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较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存在更为严重的弊病, 其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计划三十年一贯制, 培养模式规格化、同步化, 既有悖于社会对中医人才的多向性需求, 又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课程设置单一, 教学内容重复,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组合。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手段原始,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管理以经验管理为主, 缺乏客观化、数量化的指标。
诸如此类的弊端, 导致了中医人才模式单一知识面狭窄, 缺乏创新意识,“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四化,人才是关键。在医学科学迅猛发展,日趋发达的今天,中医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 能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保持自己在世界医林中的地位, 关键取决其是否拥有一大批继往开来,具备开拓中医新领域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而“高分低能”型的毕业生是难以肩负起振兴中医之重任的。从早日实现“三个面向”、使中医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达到最优化这一基本原则出发,我院在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的基础上,于一九八四年七月起着手进行教育改革。在改革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注重学生智能培养
传统的教育思想把人的大脑当作“ 仓库” , 主张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 ,由此强调“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这种传统的教育观, 若不彻底改变, 培养高质量人才便只能是纸上谈兵。针对高等中医教育历来重视课堂知识传授型的教学, 满足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等弊病, 我院教改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削减周学时,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埃德加・ 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再足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这一真知灼见体现了在当代信息社会, 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极端重要性。为了培养具有自己获得知识能力的中医人才,我们把全院绝大部分班级的周学时都压缩到24学时以内, 保证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学时间。同时我们还加强自学指导, 明确规定将自学内容同样列入考核范围。促使学生自己去猎取知识, 发现问题,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讲课力
求“ 少而精” , 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思维,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削减周学时, 改革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 二是为了造就“无师自通” 的新型中医大学生, 培养学生智能的第二步工作是在中医基础课教学中, 加强形声教学和实验教学。为加速中医现代化的步伐, 使中医教学尽早与时代同步。通过改革, 我院绝大部分教研室都在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形声教学, 并正在不断补充和更新内容, 以逐步达到系列化的要求,与此同时, 中医各基础学科,如中基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金匮、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等教研室开创了中医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实验课题目前已有36项。这样原来玄而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通过实验、录相、脉象仪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 可以数量化、客观化的东西。中医形声、实验教学的开展, 既使学生掌握了操作方法, 培养了动手能力, 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巩固了专业思想。另外,我们把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作为提高学生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为了促使中医大学生从“知识型”转化为“智能型”,使之毕业后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尽快开展中医科研, 促进中医学术的父展。我院积极鼓励支持各教研室创造条件, 组织学生科研兴趣小组。上一学期,全院有22个教研室, 组织了42个科研兴趣小组, 参加的学主达778人。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更加发展。此外, 我们还尽可能为学生多开设选修课(上学期开设9门,本学期开设16门)。鼓励学生积极选修, 以了解最新学术动态, 开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上学年开始我院把毕业考试改为毕业论文答辩, 以此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能力考该。这一改革,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学生在收集资料、选择信息、实际操作、综合分析书面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提高。
二、建立教学质量评定的量标体系, 科学地管理教学
实现教学管理的最优化, 是提高中医教学质量, 培养“ 高能” 学生的重要保证。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中医教学管理历来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缺乏客观化、数量化的指标。如评定一堂课的质量,凭印象,看教师是否“ 灌” 得清楚, 课堂纪律是否好, 满足于“ 师传生受” 的传统教学方法。评定教学质量优劣,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等等。毋庸置疑, 这样的教学管理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是十分不利的, 它是产生分数贬值, “高分低能”现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克服经验管理的片面性, 科学的评价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汲取了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 并从本院实际出发, 制定了“ 主讲教师教学水平评审标准” , 同时相应建立了“ 干部听课评议制” 。用加权系数的方法由院系领导、学生、同行教师、评审小组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打分, 以此作为评定教师质量的依据之一。促使教师根据“标准”,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其次, 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我们开展了建立题库的工作, 使考试从任课教师命题过渡到由计算机出题。这样做, 既避免了命题的主观随意性, 又在测查学生的学习质量时具有比较恒定的标准。目前我院各家学说、中基理论教研室已完成了题库的建设工作。上学期末, 各家学说题库正式投入使用。考试结果, 学生成绩呈常态分布,分数贬值的现象基本杜绝。这说明, 计算机命题能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再次, 对考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 是我院教学质量管理的又一项改革。近年来我们学习西医院校的经验, 采取了试卷分析的措施。每次考试一结束,即由计算机对各科试卷的信度、效度、试题的难度、区别度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的试题则存入题库, 质量低下的试题则予以剔除。进行试卷分析, 有利于师生双方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改进。它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信息。
三、创办试点班, 开展中医人才优化培养的实验研究
八十年代的新型中医人才, 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这是高等中医教育界, 乃止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鉴于传统的中医培养模式己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弊端日益暴露。故我们认为, 探索一条新形势下中医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是十分必要的。为早日实现中医人才堵养这一系统工程的最优化, 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我院以中医专业85级本科一个班为对象, 试行较为彻底、全面的教改实验研究。在制定试点班实施计划时, 我们力求突破严格的计划教育的框框,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均作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以贯彻统一性与灵活性、社会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力争为现代社会培养模式多样、知识结构各具特色的“ 高能型” 中医人才。试点班改革实验, 主要从下述几方面入手:
(一)改革现行课程设置,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人才模式单一, 知识结构雷同, 学生的个性特长不能在最佳方向上得到发
展, 这是现行课程设置高度单一化、专业化的直接后果。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首先将必修课程从门削减到门。其次增设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根据现代社会对中医人才的多向性需求和形成学生最佳智能结构的设想, 我们在试点班开设的选修课大致可分为二类:第一类选修课为侧重于向文献整理、中医临床、现代化研究等方向发展的学生开设, 以造就符合社会多向性需求的模式多样化的新型中医人才。第二类选修课范围较广, 涉及自然、人文等边缘学科的基础知识。它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的知识有所涉猎、开阔眼界, 拓宽思路。从而改变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总之改革后的课程设置, 既休现了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 又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也为每个学生选择最佳主攻方向创造存利的条件。
(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学年学分制
由于试点班学生有了灵活选课的余地。改学年制为学分制势众必行。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前提的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优点是灵活性较大, 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便于因材施教。但它也有缺点,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易受影响, 不能保证大面积学生的质量。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 并结合中医学院的具体实际, 我们决定熔统一性与灵活性为一体, 在试点班采用学年学分制。
鉴于学分只反映了学习的数量, 不能体现学习的质量。为此, 我们将学分制与积点制挂上钩。对学分高、识点多的学生给予奖励, 并以此作为评定三好学生奖学金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学生管理制度, 改指导员制为导师制
在中医人才优化培养这一系统工程中,改革学生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一
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生活的环境, 让学生从被人“ 抱着走” 到“ 扶着走” , 以便更快地学会“ 走路” , 我们在试点班改指导员制为导师制。试点班学生管理分二步进行:低年级设班主任, 高年级设导师。班主任的职责在于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引导他们走上自我管理之路, 并协同导师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选课, 使每个学生的志趣特长都能在最佳方向上得到发展。同时试点班还实行班干部竞选制、轮流制, “ 一周班长制” , 让每个学生在表现自己、锻炼自己方面都有均等的机会。此外, 我们还修订了原奖学金条例, 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作为评定优秀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重要指标。为实现学生管理制度的最优化, 使之与时代保持同步, 我们正通过试点班这个实验基地,作进一步的探索,以利于造就全面发展的“高能型” 中医大学生。
中医高教改革, 任重而道远。摸索新形势下中医人才优化培养的新途径, 更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鉴于我们的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些设想、措施还下够成熟。因此上述汇报, 只是抛砖引玉, 以期就教于各位专家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