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论文55)

发布时间:2011-05-23

  

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医教育    2005年第3

随着中国政府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市场将对世界全面开放,我国的经济将真正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医药行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将面对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去迎接新的挑战,同时,中医药行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及时抓住机遇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医药体系。中医药学以其显著的疗效、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医药文献,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是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医药的故乡,我国具有独特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中药药源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有记载的验方达6万多种,中药保护品种达867个。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已被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广泛应用。自,1997年美国对针灸立法后,世界上掀起了中医立法热。目前,泰国已经宣布中医药合法,新加坡、新西兰、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着手立法,有些已经先在本国州立法中获得通过。韩国目前已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相当规模的传统医学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临床医疗体系;日本140余种汉方列入国家医疗保险;中国香港地区也提出建立“中药港”计划。我国现在已经在32个国家开办了46个联合中医医疗点,年诊疗数万人次,每年派出2000余名中医药人员赴境外工作。国内不少中医药大学还在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开办了中医药的高等教育,有些国家承认其学历并给予学位。此外,民间自发在境外组织的中医药诊疗活动、学术交流更是日益频繁,难以计数。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入世以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直面挑战,积极谋求应对的策略。

1加入世贸组织后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的形势

根据关贸总协定中《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我国政府已承诺开放教育市场,给予其他国家的教育市场准入享受国民待遇。具体地说,涉及教育服务贸易的条款主要包括4方面内容:第一,跨境交付,即开放远程教育服务市场;第二,境外消费,即开放出国留学市场;第三,商业存在,即开放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市场;第四,自然人流动,即开放教育人才市场。目前,141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对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务方式没有限制的国家有81个、有限制的9个、不作承诺的10个;对境外消费方式没有限制的国家有92个、有限制的3个、不作承诺的6个;对商业存在服务方式没有限制的国家有77个、有限制的18个、不作承诺的5个;对自然人流动服务方式没有限制的国家有90个、有限制的6个、不作承诺的5个。我国政府在“商业存在”条款下除对义务教育以及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关系国家及政治安全的特殊教育行业做出限制外,以及对外籍教师有一定的资历限制外,对其他条款及本条款的其余内容都表述为“不作承诺,不加限制”。对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来说,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条款还涉及到医疗市场的开放及中药材、制剂市场、医疗器械市场的开放等。因此,从总体上看,高等中医药教育与我国的其他高等教育领域一样,将呈现除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外的全方位的开放态势。我们正面临着中医药发展的难得的机遇:一是入世后我国将和所有成员国一样受到世贸组织统一规则的约束或保护,这有利于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二是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入世后,国际资本带来的资金投入和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等为我们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三是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得到逐步接受,入世后我国中医药教育市场将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国内中医药教育机构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竞争;四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为中医药教育的振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医药教育市场国际化;二是中医药教育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三是中药知识产权面临威胁;四是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要使中医药为世人所广泛接受,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但是,鉴于中医药学的民族特征及历史优势,加入!"# 后,从总体上判断,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

2加入世贸组织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市场分析与预测

高等中医药教育入世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逐步开放教育市场。因此,研究和分析发达国家分割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预测高等中医药教育细分市场的前景是我们抓住先机,迎接挑战,抢占市场的“先手”。发达国家分割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方式与手段主要有3种:一是境外消费,即将中国学生吸引到国外就学。二是商业存在,即国外教育机构到国内办学,与国内教育机构争夺优秀人才。三是人员流动。即国外企业或公司利用高薪与国内教育机构争夺优秀人才,也就是说,他们推行的是人才“本土化”策略。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认知方式不仅造福中华民族,而且为世人所注目。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研究、开发中医药教育和产品的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多,我们不仅面临东南亚的竞争压力,而且还面临来自欧美市场的压力。可以这么说,中医药教育市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这个市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再则,这个市场又是可以细分的,我们不可能穷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全部市场份额,我们应该分析我们的优势利弊,张扬特色,树立品牌,占领自己的市场份额。

3、加入世贸组织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应对策略

3.1 争取先机,抢占市场

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加强基于竞争前提下的合作,采取优势交叉互补的战略,占领各自的优势市场。目前,就中医药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而言,跨境交付与境外消费业外力量不占优势,相反,我们在这两个项目下却能释放巨大的能量。而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方面,我们不占优势,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育市场化和人才国际化的契机,吸纳业外资金进入高校,同时,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适销对路”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3.2 嬗变观念,制度创新

观念嬗变既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契机,也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对入世挑战的突破口。因此,我们首先要在办学观念上与国际惯例接轨。目前,我们最为迫切需要在观念上的调整主要在3个方面:一是必须树立教育市场的观念;二是必须树立教育产业的观念;三是必须树立教育经营的观念。而这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载体就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核心问题是要建立一种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运作模式。也就是说,在教育领域,要让投资者、经营者、教育者三者分离,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事分开,分级管理,科学决策。这样,境外资本或社会非公共资金作为投资者就可与国内教育市场实现对接,而大学及教师作为经营者与教育者就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各司其职,在充分保证教育为国家服务及政治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教育资源市场化的优化配置,同时为投资回报创造最大的利润。另外,庞大的城乡居民储蓄也可以作为消费资金流入教育机构,从而使得高等教育发展纳入整个经济发展全局,形成新的社会投资和消费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体制转型,结构多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在公共产品领域,绝大部分已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唯独教育服务仍处于求大于供的局面,呈现短缺问题。解决这一供求矛盾的惟一方法是增加教育的市场供应,即扩大招生规模。而要做到这一点,改革办学体制就成为关键环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运行在主体上是一种“国有政办”的模式。其特征是国家所有,政府办学,在发展速度上主要取决于公共财政的支撑能力。其实,按目前政府的财政能力,要政府包揽所有的高等教育经费是完全不可能的。体制创新的关键是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办学的新格局。近!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行了加快发展的政策,出现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局面。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翻了一番。而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点有两条,一是宏观政策的调整制度供给);二是教育投入方式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不同形式的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的大扩盘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撑。过去的3年,在增加的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方面,只有20%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投入,其余80%的资金均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非公共资金的投入。如果没有业外资金的参与,高等教育要在2005年实现大众化的战略目标是不可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其吸纳和运作社会非公共资金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从这几年业外人士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就可以感受到,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制度供应必须跟上,如果依赖原有的制度路径,中医药高等教育要谋求跨越式的发展也是不现实的。制度供应的取向:一是打破目前的所有制格局,在继续办好“国有大学”的同时,开放中医药高等教育市场,实行社会化和多元化投入,形成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开放多元制价格政策,实行教育成本社会化分担;三是招生录取政策要放开,要允许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自主考试录取,或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四是人事管理政策要进一步放开,要允许教师自由流动,自由兼职。高校对人才“不求拥有,但求所用”;五是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产、学、研结合问题应该引起行业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充分关注。这个问题如能处理好,一方面可使高校有机会充分接受产业经济的资金和制度的优势辐射,从而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形成拉动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中医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

3.4 提高质量,注重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界乃至公共社会始终关注的一个话题,这种关注不仅在教育常态发展的时期是这样,而且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更是这样。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近3年,不少中医药院校也采取了扩大规模的做法,以期通过扩招,一方面积极响应政府的决策,另一方面增加办学经费,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办学效益。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应遵循自身的规律。从系统论观点看,规模、质量、效益、资源作为教育系统的4个基本要素,必须达到动态平衡,才能显示系统的最优化状态。

就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规模而言,我们不能就规模谈规模。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的规模既是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把握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规模,从系统内部看,必须考虑包括现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管理经验与能力、学科水平以及文化积淀等要素的支持能力;从系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看,必须考虑经济、人口、政治、科技以及就业等因素的需求或制约。另外,每一所中医药院校的发展规模还与区域经济环境系统的诸要素变量相关。盲目扩招,一方面会影响教育质量,使文凭贬值,进而影响大学声誉;另一方面会引发就业供求矛盾和结构矛盾。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规模总体上来说是求大于供,市场需求倾斜于两头,一是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硕士和博士),二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对普通人才的需求专、本科生。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优势制定招生方案。我校近! 年在发展规模问题上,采取的是“适度扩大规模,积极调整结构”的策略。

2002年起,随着我校整体搬迁至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工作的正式实施,我校的教育资源将在今后的几年中有较大的提升。我们将实施连续3年扩招政策,扩招的重点是长学制生、研究生以及按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的高职生。另外,扩大海外生源,争取更多的海外市场份额,也是我们扩招工作的抓手之一。目标是到2005年在校生总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这样,我们的规模和教育资源就能达到最佳的匹配效应,学校可持续发展就有了资源上的保障。

就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言,目前,我们应该在以下4方面推进我们的工作。一是要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学科建设。学科水平是学校发展的“纲”,“纲”举才能“目”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梳理现有学科,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学科的整合和重建。另外,要重组学科资源,建设新的优势学科和边缘学科,逐步将我校建成以中医为主,特色鲜明,面向市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医药大学。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对接。中医药学的民族特征及接受群体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其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又有亟待挣脱诸多束缚的特征。其中,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尤为突出。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理、工、文、医学科交叉与渗透,推行双语教学,西医课程选用原版教材,中医课程编写、使用外语教材,病史书写双语化,中医诊疗计算机软件与编程知识的普及与使用,以及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等等,所有有利于人才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措施与方法,我们应尽快筹划,尽早实施,争取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接轨。以我校为例,目前,我们除了在学分制框架下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外,我们的七年制学生前两年直接放到综合性大学中学习,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们的针推专业开始招外向型专业方向班,以期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今后能更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三是锤炼师资队伍,在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上与国际师资水平对接。走国际化的办学道路是加入WTO后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的大趋势。协定中的“人员移动”条款就教育而言即指外籍教师到中国任教和中国教师到国外任教,这种教育的国际互动不仅有利于本国教育的输出,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国外著名大学去留学、进修,同时聘请外籍教师担任西医课程授课任务,或开设选修课,这些都不失为锤炼师资队伍的好方法。不少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已充分注意有无“国外经历“的履历。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师资队伍,应在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上尽快、尽早地与国际师资水平对接。当然,师资水平的提升不仅仅局限于国际交往能力,它还包括专业水平的提升、研究能力的提升及敬业精神的培育等。四是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可资参考的教育质量的监控措施包括:成立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设立专家督导组;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秩序监控;课程考试试卷分析及质量评估反馈;毕业生质量评估&社会评价;⑤教研室(课程)建设评价;定期开展多项教学质量调研;⑦严肃考场纪律。

就教育资源而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盘活中医药教育的存量资产,同时开拓新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做法:一是开展联合办学项目,接受校外资源辐射;二是开展境外合作办学,做强做大境外市场;三是积极争取政府投入,通过政府拨款、土地置换、银行贷款、业外融资等方式,将学校整体搬迁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谋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当然,教育资源还包括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声誉资源等等。资源短缺是当前制约高等中医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根据系统内外因素的影响,整合教育资源,确定学校的规模与质量目标,并始终不渝地朝着这一目标迈进,这样高等中医药教育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