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剂学外语教学的思考(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论文49)

发布时间:2008-09-25

都广礼

   

  摘要: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深入,适应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医专业外语教学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蓬勃的开展起来,培养了一批既懂得中医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医走向世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医外语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拟对方剂学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作了探讨,以期更适应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方剂学 外语教学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医药,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的不断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有良好专业外语知识的对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教育部已将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医药院校开展专业外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本人有幸承担了方剂学专业的外语教学,在几年的专业外语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并就方剂学专业的外语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道共勉。

  一、 教材建设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前提之一,目前,方剂学专业的外语教材有几种版本,但还没有有权威部门组织、由专业领域专家共同编写的统编教材。方剂学专业的教材同期他中医专业的教材一样,开展外语专业教学教材的建设有其特殊的难度,不像西医学专业教材,可以直接借鉴国外的原版著作进行改编即可。这是因为中医学是世界上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之一,其理论上与西医学没有相通之处,而且语言上也是科学领域中仍然保持古代语言学框架的少有的学科,很难借鉴西医学的原版著作的内容。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医学与西医学也迥然不同,这样在翻译上就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譬如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这样一个对中医病机的阐述,其因果关系虽然很明确,但是具体到译成英语就很难象中医一样用简洁的16个字就说明白。我们不妨这样译“qi and blood turmoil due to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resulting from liver and kidney yin deficiency ”,但是其他的人可能也有别的翻译方法。因此,中医专业外语要想在语言上尽量简洁、文意上相符、语法上通顺,确实不容易做到。

  翻译上讲究信、达、雅,对于中医学专业教材讲,要想做到上述3个方面确实很难。这要求翻译者不但有坚实的中医基础、而且还要有很好的外语知识和文学素养。再举例说,对于“肺热壅盛”一词的翻译,我们对其中医的理解可能是两种,一个是热壅于肺,另外就是肺热炽盛。这样的翻译方法就完全不同,对于第一种理解可以翻译为“heat jamming in the lung”,对于第二种理解就可能翻译为“lung heat flaming”。所以,由于个人对中医名词术语的认识不同,造成翻译的内容千差万别,都是一家之言,难以统一,造成学术上的混乱。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理论上的继承性,这也要求学科领域种相关的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的名词术语要和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的名词术语的翻译方法要规范统一,否则学生学习完前一门课程后,就很难理解后一门课程的内容。所以,建议中医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系列教材的编写计划,组织全国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尽可能的发扬学术民主,编译系列专业外语教材,为中医专业外语教育提供一个教材轨范。

  二、师资建设

  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又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的教师是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这无疑对中医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材建设。他们不但要精通专业,而且要深入研究英语教学的教法并且能够信、达、雅地将教材内容翻译成中文、如何将专业英语的书面语用口语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解。因此,专业英语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比中文教师多几倍的精力、辛劳和汗水。有鉴于此,学校要创造条件为有志于从事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出国或者进修的机会,同时在教学工作量的统计、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惠,鼓励他们从事专业外语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课程设置与专业层次

   对于专业外语教学不要赶时髦、一哄而上,有条件的、基础的学科先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其他学科再跟进。从我所经历的专业外语教学看,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接受专业外语教学的学生虽然从外语水平上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但是专业水平的上不如接受中文授课的学生。

   要解决以上问题,不少院校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双语教学,即用外语和中文的授课各占一定的比重。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完成其授课内容,学生也学不到足够的知识。而且,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术语即使使用汉语讲解,也是如坠云端、难以理解,更何况用英语呢?所以,个人认为,中医专业外语教学的课程应该设定为选修课,主要是针对7年制、研究生或外语水平较好而且又有志于对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而设定。学生在完成相应专业的汉语学习后,才可能学习本专业的专业外语课程。从这个角度讲,既解决了专业问题,又解决了外语问题,应当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四、学生的激励机制

  教学相长,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因此,如果学生的外语水平不高,即使有适用的好教材,有高水平的好教师,如果学生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学生对授课内容也听不懂、不理解、掌握不了。个人认为,对于那些要选修专业外语学习的学生,要实行准入制,通过考试才能选修此门课程。另外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条件,并且对于专业知识牢固、外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工作推荐等方面提供方便,为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

   以上为本人对方剂学专业外语教学(当然,更多的是中医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与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