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乐知”的课堂――我对中医药大学基础教学的思考(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论文46)

发布时间:2008-09-25

任宏丽     段逸山

  老师如何施教,才能达到传道授业的目的?学生怎样学习,才能取得求知的最佳效果?这个问题,大约自人类教育伊始,先民们就在不断地探索了。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汉代经学家郑玄对此解释说:“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意思是说,学习知识的人,不如主动求知的人记得牢,主动求知的人,不如乐于求知的人领会得深。孔子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述而》)这里的“说”,也是“喜悦”、“快乐”的意思。可见,孔子提倡快乐的学习。这个“乐”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真正萌发了兴趣,才能不懈地追求探索。

  学习的快乐,源于创造性的发现,源于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曾制作了一期题为“小小发明家”的节目:一些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带着他们的小发明做客《鲁豫有约》,让更多的人分享发明创造带给他们的快乐。看完节目,我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惊叹之余,不仅对中国科技创新委员会专家的一番话产生深深的思索:因为孩子们的经验不足,知识结构还不完善,所以他们敢于尝试一些大人们没有想到的点子,并且努力把想法付诸实现。言外之意,当前的教育似乎正在剥夺孩子们的创造力:我们教得越多,学生能够发挥的空间却越小,这是教育的一个症结。

  现代的大学教育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我们有完善的考试制度,有很多优秀的教材,有很好的教学设施,然而我们的学生似乎越来越迷惘,越来越浮躁。大学毕业后,能较快且顺利地将所学知识成功应用于工作实践的,似乎并不如我们预期般那么理想,这是大学教育的尴尬,也是大学教育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对当前处境困难的中医药教育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古人说,学然后思,思然后得,得然后用,故乐。乐者,乐于所学也,乐于修身明德也。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他们学习的是真正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屠龙之术,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过“乐知”并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教学既然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合力,在学生需静心敛志,在教师则要炉火纯青。我现今站在大学教师队伍中,也从自身做了一点思考。

  首先,我认为要创造“乐知”的情景,教师不能太严厉,也不能太刻板。记得自己刚接触无机化学时,是在复旦大学的生命科学院,当时任课教师是顾莎菲教授,一位头发花白的女老师,和蔼可亲。当时自己因为生活不适应,又听不懂上海话,彷徨无措,顾老师每次都笑容满面,耐心解答我的问题,并且坚持用普通话,还亲切地称我为“冰雪姑娘”,让我倍感温暖。现在我自己有幸也成为大学教师,站在讲台上,顾老师的教学风范时时映现脑海。一次遇到一位湖南籍的同学,他每次回答问题都会紧张,一紧张就会结巴,所以很不喜欢语文课。但是因为自己考取了医学院校,必须要过语言关,所以来上我的人文实践课“语言美与表达艺术”。通过分析,我认为心理自卑是他主要的问题,就一直坚持鼓励他,树立他的信心,校正他的发音。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他的表达基本能够流畅,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建立信任,创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就会放松在老师创造的情境中。

  颈次,学生“乐知”还来自教师的积极准备。我的博士导师段逸山教授在名师研究室带教中曾经做过一个报告,讲到自己四十余年医古文教学的体会时,先生用“三通”来概括:其中一“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比如讲到古文修辞中借代的用法时,要把相关章节串连起来,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如举“枣梨”,因古代刻书多用枣木和梨木,所以用枣梨代指“木刻书版”;又举“缙绅”代指“士大夫”,因为古代的大夫插笏于绅,所以产生了这个新词。而且先生每每根据篇目穿插相关的经史掌故,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之余,学习了新知,拓宽了视野。再比如讲到《本草纲目・原序》的“如入金谷之园”,先生就讲《世说新语》中金谷园主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引出“金谷园”的典故。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自然萌生了兴趣。这些都来自教师的精心准备与不懈的努力,俗语说十份耕耘,一份收获,就是这个道理。不仅医古文,中基、内经、伤寒、医史都是一样,从老一辈中医教育者身上,我们青年教师可以学习到很多。

  胸末,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学生才能真正地“乐知”。江泽民有句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发展中医事业,尤其要注重创新。曾经有篇报道,讲一道初一的语文题“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是春天”、“是希望”,结果被老师判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无形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被扼杀了。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求索的兴趣,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临床技艺的学习才不会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把“乐教”融会在各个环节中,让中医教学趣味横生,引领学生进入求知、探索、创造的氛围中,才能真正把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中医药基础课的特点尤其需要以“乐”为特色,强化专业教学的特色,让教学真正成为积累学生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大课堂。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乐教”意识,只是强调知识的机械教学,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畏难情绪,甚至排斥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在教学中,老教师们立足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注重“乐教”,把传统的中医药对联、中医药诗歌、中医药知识谜语穿插在教学实践中,既强化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文化基础无形间打好了,同时也产生探索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欲望。

  总之,“乐教”引发学生“乐知”,“乐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我对中医药大学基础教学一点不成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