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PBL课堂教学应用初探(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论文42)

发布时间:2008-09-25

尚孝堂  彭  文  白  宇  胡  宏

 

  [摘  要]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方案及应用效果。方法:于2006年1月~5月对2003级运动医学专业本科班25人试行了PBL教学。共选了7个专题,预设讨论题目60条;组织了分组讨论、同学发言,以及教师总结和答疑解难;课后进行了对预设问题讨论准确度测定、对PBL教学满意度测定、随堂测验等。结果:讨论准确度测定完全准确率10.3%、大部分准确率达71.6%,总准确度达81.9%;教学结果总满意率高达96%;部分专题随堂测验的平均分基本达标。结论:本教学方案初步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但亦暴露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  PBL内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61X(2006)04-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目前发达国家乃至全球流行的一种新颖教学方法 [1] ,并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PBL的运用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双方都带来新的挑战[2]。我院西医内科学教研室积极参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在2005~2006学年对PBL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PBL教学法的实施

  1.1 教学对象与课时安排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2003级运动医学专业本科班学生25人,于2006年1月~5月进行了PBL教学试验。教材为徐蓉娟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总课时99学时,其中理论授课84学时,见习15学时,PBL教学21学时(占理论授课学时的25%)。

  1.2  PBL病案专题  循环系统疾病:“慢性和急性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呼吸衰竭”;消化系统疾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疾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TIA脑梗死”;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缺铁性贫血”。共7个专题。每个病案设计讨论题目分别为:10、11、9、7、10、6、7条不等,共60道题。按“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内容需预先作好多媒体板书。

  1.3  PBL授课方式  开学初,课题负责人与同学交流赴香港大学医学院观摩体会,用多媒体介绍“PBL教学与SBL教学的比较”,让同学了解PBL教学方法的发展概况、特点和组织形式。

  授课前1周,将PBL病案和思考讨论题等资料发放给同学,要求同学事先预习并按寝室分为5个组进行小组讨论,推选同学或室长代表小组作中心发言,每题准备每小组均有1人。授课当天,前1~2学时由班长按照PBL病案及预设问题组织同学进行讨论,代表发言与自由发言相结合;后1学时,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答疑解难,同时以多媒体板书,按照大纲要求将专题疾病内容进行重点梳理和讲解。

  2  PBL教学效果评估

  2.1 同学对预设问题讨论准确度测定  将各组对专题病案各个问题的中心发言结果进行评定,分为:完全准确、大部分准确、部分准确、错误。统计4种结果的次数,除以总发言人次得出每次专题讨论准确率、大部分准确率、部分准确率、错误率,然后汇总计算讨论结果准确度。我们共设计60道讨论题目,中心发言次数为300次(60�5组)。讨论结果准确度分别为:完全准确31次(10.3%),大部分准确215次(71.6%),部分准确46次(15.4%),错误8次(2.7%)。

  2.2 同学对PBL教学的满意度测定  每专题讨论后,由班长收集每位同学填写的测评表,测评结果分为:完全满意、大部分满意、部分满意、不满意,然后由教师进行汇总并统计总满意度(完全满意+大部分满意)。共进行PBL专题教学7次,同学反馈意见175人次(25人�7)。完全满意53人次(30.3%),大部分满意115人次(65.7%),部分满意7人次(4%),无不满意。PBL教学结果总满意度达96%。

  2.3  老师组织课后随堂测验  选择部分专题进行课后随堂测验,了解同学掌握知识情况。测验内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知识要点;测验题型:单选题,多选题。统计测验成绩,计算平均分。我们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知识要点进行了测验,题型为单选题(4道)、多选题(6道),共10分。测验成绩最高8分,最低3分,平均5分。

  3  教学体会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们对教学改革热烈响应,认真参与PBL实施探讨、举行“PBL教学实施预备会”、制定“PBL教学专题病案撰写要求”、组织PBL教学集体备课、举办“PBL教学总结会”等,初步体验和完成了PBL教学过程。

  同学们对教学改革亦给予了热情支持,积极参与PBL教学实践,完全具备主动学习思考解题的能力。从同学对预设问题讨论准确度测定结果看,完全准确率+大部分准确率达81.9%;教学结果总满意率高达96%;而且个别专题试行讨论课后随堂测验,分数基本达标。表明同学们对PBL教学尝试的肯定,同时大家经过自习和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疾病诊治的相关知识。

  但本次PBL效果评估方法的设计仅为粗略尝试,远未达到系统化评估目标。存在问题主要有:(1)同学们认为,讨论时按预先题序进行,易出现被动答题现象,常附和前一人意见。并建议自由发言,必要时可拟定观点对立双方,形成辩论氛围,有利于厘清知识。(2)教师们认为,部分同学不能主动积极参与,既有学习能力缺陷,也含求学态度消极。有的教师设计预案不够生动,缺乏争辩焦点的诱导等。有学者主张PBL模式的考核可根据每次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次数、质量及资料复习、书面报告进行综合评估,从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考查[3],今后有待进一步探索。

  全面推行结合自身实践的PBL模式、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应该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界的共识[4],也必然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发展趋势[5]。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眼下大多提倡以PBL为载体,围绕每个PBL中包含的核心知识展开主动学习,经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的逻辑过程获取医学知识[6]。我们体会到在具体施教时,案例和问题的真实化设计和有机化组合是使PBL教学达到实效讨论的引导和基础,需要教师从头学起和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 O'Neill PA. 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culum[J]. Med Education, 2000, 34(8): 608-613.

  [2] 吴升华. 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12):5-6.

  [3] Cushing A. Assessment of non-cognitive factors[A]. In: Norman GR, van der Vleuten CP, Newble DJ, et al.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medical education[M]. Bodmi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711-755.

  [4] Capiow JA, Donaldson JF, Kardash C, et al. Learning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dical    Curriculum: students' conceptions[J]. Med Educ, 1997, 31(6): 440-447.

  [5] 赵炳辉,罗速. 浅析21世纪的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7-12.

  [6] Hodgson CS,Baillie S,Contini J. Creating Web-based patient educ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 experience in a PBL curriculum[J]. Acad Med, 2001, 76(5): 546-547.



  [基金项目] 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建设第六期项目

  [作者简介] 尚孝堂  1945年出生,男,山东省枣庄市籍,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内科心血管病专业,主要研究心肌梗死、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