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德安
在以知识、信息为主要生产动力的时代,知识将成为新的战略资源,教育作为知识的策源地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在教育需求日益高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我国教育资产积淀巨大,教育的供给、需求两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因而蕴涵着极大的经济潜力。今天,对教育这块“黑土地”进行大规模开发,使教育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得到充分地整合和合理地利用,必将会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增长作更大贡献。
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教育资源的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规划指导和人才市场的基础导向作用下,如何有效地将总体教育资源分配于各级各类教育,使教育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且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教育机构;微观层次的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资源总量分配既定的条件下,各类高等学校如何组织并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海要建立与现代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体系,始终面临着可用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中医教育的资源不足的矛盾。当前,由于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高等中医教育资源的非经济因素流失,使这一矛盾更为尖锐。因此,研究如何提高高等中医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上海中医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沿革
长期以来,上海高等中医教育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制约,一直作为公益性、福利性、消费性事业由政府包办。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和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痼疾和弊端,客观上影响了高等中医教育的自我良性循环、良性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中医教育体制及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都受到严峻的挑战。
1、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中医教育资源配置
1.1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医教育资源配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实行的是由中央集权计划统一配置。在传统的高等中医教育体制下,高等中医教育资源供给是由国家垄断的,国家是提供高等中医教育资源的惟一主体,而且作为垄断者,国家并没有表现出经济人的行为,而是规定了很低的供应价格,基本上不计算成本效益,也正因为国家规定的价格偏低,接受高等中医教育是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在家庭的时间安排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作用下,对高等中医教育的需求就会膨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对教育的投资短缺从而导致了学校教育投资饥饿症,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只相当于国外大学的1/80-1/200,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的GDP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等、靠、要”,“跑部想钱”的现象屡见不鲜。投资的不足带来了学校的校舍长期简陋、失修,教学设备陈旧,更新迟缓,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对学校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而且由于在宏观上的重政治轻经济,微观上的重生产轻教育,在观念上视科教兴国为可有可无,故一旦国家经济出现调整,压缩投资紧缩经费的第一刀往往是首先砍在教育上。
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偏好。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服从于政府的教育发展目标。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时,一般是从社会成本及社会效率的高度来考察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将学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放在次要位置。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配置也不例外。从1966年到1977年12年间教育事业经费投资为940.64万元。期间共招生1540人,人均教育经费0.61万元。
计划经济体制下对高等中医教育资源配置的扭曲
计划调节型教育体制下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模式,不可避免地使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发生扭曲。首先,教育计划制定者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教育发展目标函数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从而可能造成决策目标的偏离。其次,由于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信息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计划制定者常常无法得知经济社会发展的准确现状;由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必然会有人为的漏失;由于信息传递在时间上的滞后,使教育决策也总是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再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事实上不可能了解和掌握全面的长远的国家需要,更不可能熟知每一个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详细情况,因而其教育计划和决策必然与最优配置教育资源发生偏差。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全社会的利益与客观存在的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学校利益和教职工个人利益之间的差别,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在执行上级决定或下情上达的过程中,就会从各自地区、部门、学校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取舍,从而造成教育发展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
2、传统体制下高等中医教育资源配置的缺陷
2.1、办学规模偏小
上海中医学院在“文革”前规定在校学生总数为720人(六年制),每一届才120学生。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总体上办学规模偏小。规模小带来的办学成本提高、效益必然下降,据闵维方对我国高等教育生均成本行为的模拟,假设一个学校学生教师比为5;1,当学校规模为300人时,其生均成本为2545元,500人时为2283元,1000人时为2087元,10000人时为1909元。可见,教育成本与学校规模成反方向运动。造成高等中医院校办学规模小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我国的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缺乏统筹运行机制、条块分割、各行其政,因地域不同而开办了不少同类型的学校,在全国31个省市办了 29 所高等中医院校,导致专业设置重复过多,平均规模偏小。使得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校舍和设备无法协作共享,资源使用效率低。
2.2、非教学人员在教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大;办学效益低下。
上海中医药大学本部有教职员工1210人,其中非教学人员871人,非教学人员在教职工中所占的比重72%;非教学人员数量大大超出教学人员的数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造成非教学人员比重过大的原因:一是行政人员过多;二是“学校办社会”的办学模式导致后勤人员过多。
2.3、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
2.3.1、生师比率低,教师的使用不充分
生师比可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使用效率。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生师比见附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生师比表
本、专科生与教师之比
| 本科生与教师之比
|
8.99:1
| 7.09:1
|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生师比的情况基本上是18:l左右(如1990年日本高校的生师比是17.2:1,1991年美国高校的生师比是20:1)。虽然不宜作简单的类比,但很显浅的道理是生师比过低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及学校对教师的使用不充分,降低了教师的使用效率。
2.3.2、学生教职工比低,反映所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教职工比为1:2.7;校本部教职工与本科生之比为1:1.88。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平均标准,也即普通高校1:3.3,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医学院校职工与学生人数1:5的比例。说明教职工的工作任务不足,学校所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都较低。
200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教职工情况统计 (1)
教职工数
| 在校生数
| 国家规定的教职工与学生比
| 超编数
|
1120
| 3048
| 1 : 3.3
| 196
|
以上是我校教职工总数与在校学生若按1:3.3计算则超编196人,若以人均支出30000元/年计算,则每年由于超编而浪费的教育经费就高达 588万元。这个数字实际上并不完全反映该校的学生与教职工之比,因为剔除奉贤分部的教职工和学生数后,校本部教职工与学生之比就更低。见附表:
200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教职工情况统计 (2)
(剥离奉贤分部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
教职工数
| 在校生数
| 国家规定的教职工与学生比
| 超编数
|
1029
| 1935
| 1 : 3.3
| 442
|
校本部教职工超编442人,若以人均支出30000元/年计算,则每年由于超编而浪费的教育经费就高达1326万元。
由于编制偏大,教职工的工作量远没有达到满负荷的水平,过多的教职工数占用了相当数量的人员经费。在经费支出结构上就是人员经费占经常费的比例过高,限制了公用经费的比重,使有限的经费不能有效地用到培养学生身上,造成编制性浪费
2.4、教育资源使用浪费
教育资源的稀缺要求对教育资源实施有效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实际上学校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使用中浪费现象严重,学校的成人教育就是一例,成人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层次、结构失调,办学水平不高,与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办学规模过小,教学设备简陋,不能形成集团型的技术培训优势。成人教育使用的是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的产品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却比普通专科生还低。这实际上是对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中医教育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其自己的方式和过程、目标和动力。
1、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和过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国民经济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调节的,这就决定了在这一体制下对教育的供求在也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支配。因此,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的。当劳动力市场上某种人才供不应求时,该种人才的就业机会和工资会上升,从而诱发社会和个体对该种教育需求的增长并促使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将较多的教育资源分配于该种教育,增加该种人才的供给,直到供求平衡;反之,当某种人才供过于求时,该种人才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就会下降,从而诱发社会和个体对该种教育需求的减少,并促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降低对该种教育的投入,减少该种人才的培养和供给,直到供求平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就是根据市场信息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种人才的供给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配置优化。
2、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和动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有决定意义的是学校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力。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某种人才的需求量以及价格的信息,按照最大限度追求本身利益的原则,来规划自己的教育投入和产出。在市场中,能够及时捕捉到信息,及时作出选择,适时进行专业的调整,就可能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在教育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是在众多学校为追求本身利益的过程中,靠市场力量来实现的。在这里,教育资源配置最原始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本身利益的追求。
3、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的配置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在自然状态下利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进行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教育资源配置的决定是灵活的,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有较大的自主权力;第三,教育资源配置所依据的信息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信息;第四,教育资源配置的动力来自本身利益的追求。
4、中医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尝试
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将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使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正在由传统的政府单一投资改变为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等多元化资源配置格局。
上海中医药大学90年代中期以来,在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实践中进行了初步尝试。
依据一般经济规律的要求产业资本的投入必须获得相应的产业利润回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不能无偿享受教育资源和教育产业的经济利益,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和受教育的程度与个人收益呈正相关的关系,高等教育实行有偿教育,受教育者承担一部分教育费用是合情合理的。下面是近三年来国家对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育经费投资与本专科大学生收费之比较。
1999年学费收入/财政拨款:475.89/3040.44×100%=15.7%
2000年学费收入/财政拨款:1076.52/3865.3×100%=27.9%
2001年学费收入/财政拨款:1340.58/4539.7×100%=29.5%
上表说明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本专科生收费占国家投资的27%到29%,预计未来几年内将会达到30%以上。这样就可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一部分不足,实现教育资源的自我补偿。这只是刚刚起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将进一步改革,学生交纳受教育费用只是一个基本层面,将来要更多地吸收社会对高校进行教育投资、吸收企业对高等教育投资,使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形成投资和收益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使高等教育劳动价值的高效性明朗化,并为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它将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