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凤利
摘要:为了培养外向型中医人才,即双语人才,实施医古文中英双语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以《扁鹊传》和《宝命全形论》为例,介绍了不同文体医古文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对医古文中英双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医古文,双语教学
目前,国家对于中医药学术的振兴以及走向世界,有了更为紧迫的要求。为了培养外向型中医人才,即双语人才,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中医各门课程的双语教学。
2003年11月,笔者为我校(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的学生率先开展了20学时的《医古文》中英双语教学,有了一些实践经验,谈一下看法和体会。
1. 实施《医古文》中英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
1.1 公共英语费时较多,收效却不明显
李岚清副总理曾说,“很多学生经过8年或12年的外语学习,却不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
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1]。实际上,即使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英语水平也不容乐观。2001年6月12日,《文汇报》报道了一条题为《咱说英语,老外不懂》的新闻。报道说,2000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杰克?基尔比访问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其中一所大学的自由提问时间里,大学生们用英语问的专业问题,常常令基尔比一脸茫然,不知所云。以至最终,主持人不得不要求学生一律用中文提问。另据《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22日报道说:清华大学曾进行了一次测试,许多通过公共英语六级的学生读专业书、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仍然有困难。
名校的高才生尚且如此,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亦可想而知。
1.2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
目前,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母语/英语双语教育,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通用语言。
而中医国际学术交流及对外教学与传播亦是以英语国家为主要阵地。就连德国研究、译介中医学的学者也主要以英语为译入语,如慕尼黑大学的文树德教授就先后研究、英译了《难经》和《黄帝内经素问》,均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出版。
1.3 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1.2.1 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中医对外教学以短期教育为主,如为期3个月的针灸培训班。据笔者所知,有一部分外籍学员在我国的短期培训班结业后,转到加拿大等英语国家继续学习。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在中医的发源地――中国,继续学习呢?原因就在于能用英语开出中医学或针灸学五年制本科专业课程的院校寥寥无几。这表明我国急需能用英语传授中医学各门学科知识的双料人才。
1.2.2 满足地方未来发展的需要 以上海为例。上海在21世纪初期的定位是,加快建设成为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为中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中有一条就是,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而“世界著名”的基本标准就是外籍留学生人数至少占学生总数的15%(严世芸语)。那么,为此,上海中医药大学必须从现在开始,在制度、政策、环境、人才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其中就包括拥有足够的双语专业人才、良好的双语教育及交流环境等。
1.2.3 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前,谋求理想、“高薪”职业都离不开高超的外语水平。为了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获取信息或临床带教留学生,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不得不在英语方面追加投资。据统计,目前国内英语培训机构有3000多家,仅上海就有1000多家。环亚西文-上海韦博培训中心学习半年英语的学费是9980元,学一年的优惠价为1.5万元,5个级别全部学完2.6万元。华尔街英语-上海四达培训中心一个级别3个月48学时,学费7300元[2]。这不能不说是学校英语教育的悲哀。那么,对中医院校而言,开展双语教学试验,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上海对外语教育和外语人才的需要的重要措施。
1.3 《医古文》在中医各专业对外教学及学术交流中的特殊地位
《医古文》一直是高等中医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而中医学,自《黄帝内经》问世以后,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其语言,基本上旧颜未改。而今的高等中医院校中医系列教材,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各科,充其量是由半文半百的“当代文言文”写成的,更不用说四大经典的教材了!关于中医教材历代的演变,美国著名学者Ted J. Kaptchuk 也有共识[3]。
众所周知,“引经据典”是中医教学及学术交流等活动中非常常用、重要的论证方法。而从事过中医国际交流和对外教学的学者,无论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的翻译,还是中医专业出身具有英语表达能力的中医专家,或许都曾为如何用英语表达经典引文而语塞。
有人认为,实施《医古文》双语教学会影响学生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王斌华教授根据平衡理论
的研究结果,指出,“实施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在学习汉语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两种语言相互刺激、相互促进,能够共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英语学习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汉语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4]。
为了培养外向型中医人才,即双语人才,实施《医古文》中英双语教学当然十分必要。
2. 如何实施《医古文》中英双语教学
目前,我校使用的《医古文》教材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
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段逸山教授主编[5]。笔者这次选讲的文章依次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扁鹊传》、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及《素问》中的《宝命全形论》,授课时数为原中文授课时数的两倍,20学时。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因此,笔者文章的讲解亦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以下以《扁鹊传》和《宝命全形论》为例,介绍一下笔者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
2.1 《扁鹊传》
课前充分备课,准备Powerpoint电子讲义,包括各段的中医术语的英译、字词的中英文注释、整篇文章的英译文等。
上课时,先以中英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如司马迁与《史记》及其译介情况,以及本篇的主要内容、教学目的。然后以段落为单位,先用中英文解释难字、难词,相关中医术语的英译,再逐段翻译成现代文,之后请同学尝试口译成英文,之后共同英译、参读英译文,同时由浅入深、系统地穿插古籍英译的技巧与方法。教学上,大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1 关注中医名词术语
如,详细解释以下引文中有下划线字词的一般含义、特定含义及相应的英译。
2.1.1.1 我有禁方,……
2.1.1.2 以此视病,尽见五藏徵结,特以脉诊为名尔。
2.1.1.3 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厥而死。
2.1.1.4 …… 治病不以汤液醴酾、 石挢引、案wu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
2.1.1.5 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此外,还有“尸厥”,“外三阳五会”,“八减之齐”等名词术语,亦同样讲解。
2.1.2 突出重点段落
笔者用中英双语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给予详细解释,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情况展开讨论(鼓励用英文讨论),力求重点突出。如谈到“六不治”的一段(文章倒数第二段),便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1.3 穿插讲解相关的中译英方法及技巧
2.1.3.1 增译法的应用 如仅将《史记・扁鹊仓工列传》英译为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Biography of Bianque and Canggong,这一英译往往令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一头雾水,很难使读者在《史记》众多的人物传记中对这篇传记表示出特别的兴趣,因此,在Bianque and Canggong之后增加几个词the Two Famous Doctors in Ancient Times,则会使这篇传记主题明了。
2.1.3.2中医文化内涵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明?薛己的儿科专著《过秦新录》、明?赵献可的妇科专著《邯郸遗稿》,二书书名便皆取典于《扁鹊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因此,二书应分别译为 Posthumous Manuscripts in Han-Dan City: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ew Records on Pediatrics[6].
2.1.3.3 古籍英译的标准 古籍今译与英译的标准,简而言之,都是“信、达、雅”。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翻译就是翻译意思”。那么,在正确理解原文内容意旨之后,古籍英译也应力求明白、通畅、简洁。
2.1.4 中英双语传授相关古汉语知识
如,“穰”通“禳”,即the character“穰” is interchangeable with the character“禳”。 而通假,可用英文表达为“interchangeabil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为“鸡”的异体字,即the character “ ”is a variant form of “鸡”。“弃捐填沟壑”为“死”的婉言(euphemism)。
限于课时数,课后的“阅读实践”由同学下课后独立完成,并对“本篇内容要点”增加英语解释、英译及英文回答问题,“课外阅读”不变。
2.2《宝命全形论》
课前充分备课,制作Powerpoint 电子讲义。同时,将国外出版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译文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比较。上课时,先介绍背景知识,如《素问》的译介与传播、当今国内外主要英译本概况,等。然后,用中文以传统的医古文教学法讲授。之后,就两种译文展开讨论。讨论的要点有二:
2. 2. 1 同一段原文产生两种截然不同译文的原因
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王冰注:咸,谓盐之味苦,浸淫而润物者也。夫咸为苦,而生咸从水而有,水也润下而苦泄,故能令器中水津液润渗泄焉。…… 阴囊津泄而脉弦绝者,诊当言音嘶嘎,败易旧声尔。…… 敷,布也。言木气散布外荣于所部者,其病当发于肺叶之中也。…… ,谓声浊恶也。肺藏恶血,故如是。
林亿新校正引杨上善注云:言欲知病征者,须知其候。盐之在于器中,津液泄于外,见津而知盐之有咸也。声嘶,知琴瑟之弦将绝。叶落者,知陈木之已尽。举此三物衰坏之征,以比声 识病深之候。
Veith’s Version[7]: The flavor of salt is salty; its emanations cause the organs to produce moist secretions. When (the pulse of the liver that sounds like) the strings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is interrupted, its tone becomes loud and jarred. When the wood (the element of the liver) spreads and develops it produces leaves. Thus when disease penetrates deeply the noises that are connected with it are vomiting and belching. Thus there are three injuries that can befall man’s inner organs. Poisons and medicines cannot cure these shortcomings, the needle cannot extract all of them; therefore one must cut the skin and wound the flesh, and the blood which is attacked by the (incoming) air is of black color.”
Ni’s Version[8]: Qi Bo replied, “Let me answer you with some examples. Salt stored in a container gradually seeps a fluid. This is the qi of the salt draining. A string on an instrument, on the verge of breaking, will display a brittle, high-pitched dying sound. A tree with shallow roots, although its branches and leaves are abundant, eventually will wither because its inside is empty. Certainly, when humans manifest conditions similar to these, we are told of severe damage to the internal organs. Because the skin, flesh, qi, and blood have become damaged and drained,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rejuvenate the person, even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acupuncture, herbs, and moxibustion.”
就以上所选段落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待学生发表观点后,笔者点明造成Veith女士误译的根本原
因在于她翻译时所依据的是王冰错误的注释,并由此引出翻译底本的选择以及参考历代学者研究《素问》的成果的重要意义。
2. 2. 2 对《素问》这样的古籍而言,是否应将预先设定的读者对象放在首位,然后再决定采
用何种方法、何种风格来传达?
Veith女士是从一个什么样的出发点来翻译这部经典的呢?译者在序中说:“因此,应该意识到,这部典籍的翻译,代表了医史学家的方法,而非汉语言学家的方法。希望这一初步研究能成为对该书原文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起点,尤其是在众多的语言学问题上给予特别关注。”由此可以推测,译者是以“医史学家”而非普通读者为读者对象的。
而Ni在“翻译说明”中说:“这一译本,绝非是任何意义上的学术版本。因此,我确信汉学专家可以推出更完美的译本。而我是从一名临床医生的角度,从中医学及哲学学生的标准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外行人的角度来译释这一经典的。”可见,Ni是以“中医学及哲学学生的标准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外行人”为读者对象的。
然后,从不同的读者对象出发,让学生再次比较阅读两种译文,组织学生就《素问》英译可能的方法及风格展开讨论。最后,笔者介绍两位译者的知识背景,并对刚才的讨论予以总结归纳。
课后的“阅读实践”处理办法同前,同时通过让学生翻译另一小段《素问》原文,开展“我来译《素问》”的课后练习,并在学生完成翻译练习之后,给出多种参考译文供学生阅读比较。
以上就是笔者开展《医古文》中英双语教学试验的简要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或许不可能将全部教学时数加倍。那么,可选用部分篇章实施双语教学(如笔者);或者将双语教学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课仅选一重点段落采用双语教学,尽量不缩减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预习及完成课后“阅读实践”,以保证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与水平与不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得到同样的提高。
实践表明,《医古文》实施中英双语教学,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英语及古汉语两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岚清副总理关于外语教学改革的讲话》,载《文汇报》,1996年9月3日.
[2] 任湘怡、王惠:《昂贵的知识》,载《新民晚报》,2002年6月3日第17版.
[3] Kaptchuk, Ted J. Chinese Medicine: 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 Revised ed. London:
Rider, 2000: 25.
[4] 王斌华. 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0.
[5] 段逸山. 医古文.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6] 兰凤利. 论中医文化内涵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中国翻译, 2003, 24 (4): 71.
[7] Veith, Ilza.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Z]. New e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213, XIV.
[8] Ni, Maoshing.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 Boston, Massachusetts: Shambhala, 1995: 100, X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