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坤,张云龙,马俊杰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大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特点,并就俱乐部制体育课对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和考核方法进行探索,提出大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模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俱乐部制;大学体育课;模式;实施
1994年我校在全国医学院校率先实施了学分制,结合一系列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实践,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推行大学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模式,并对大学生实施各类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让学生从课程中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各项体育锻炼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为全国中医院校及其它高校深入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俱乐部制体育课1993--2002级各专业学生。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和分析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论著,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对首批参加俱乐部制体育课的1993级学生抽样调查,发放调查表140份,回收 139份,有效回收率99.3%;对1999、2000、2001、2002级学生采用整群抽样,发放调查表630份,回收613份,有效回收率97.3%。
2 结果与分析
2.1 推行俱乐部制体育课模式
俱乐部制体育课是以俱乐部的组织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的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课次都允许更换项目,即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限制,又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与以往专项班体育课相比,俱乐部制体育课有以下特点:
2.1.1 选课自由,择师自主
俱乐部制体育课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充分体现“选课自由,择师自主”的原则,克服了专项班以体能和技术水平分班、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在情感上达到体验、生理上得到满足,而且在身体素质上得到锻炼。同时可学习1~2项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具体操作:开学初始,将开设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发给每个学生,由各任课教师介绍各项目情况,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难易程度,便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爱好兴趣,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防止盲目流动,并掌握最佳的转项时机。
与此同时,为便于学生课中周转方便,设计一本多功能考勤卡,学生在上课时,无须任何手续,只要在课上将卡交给所选项目的任课老师,由教师在卡上盖章登记考勤,并根据学生在课中表现分A、B、C、D4级学态评定。除此,卡上还设有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学生对课的要求和建议、下次课选择定向、各项目考试成绩等栏目。考勤卡不仅沟通了师生关系,也使教师通过考勤卡了解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身体素质,并设置流向表预测下次课程的专项分流,以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下课后将卡发还每个学生,以利于下堂课自由选项。放而不松,管而不死,虽然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处于一定流动状态,但转而不乱。
2.1.2 寓教于乐,相得益彰
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关键是在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切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俱乐部制体育课除配备专项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外,在教学内容上,多次修订教学大纲,删减了以往不切实际、实用性不强的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对终身增强体质有实用价值、易于开展的项目。如健身气功、太极拳、长拳、健美操、体育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等。
在教材结构上,重视体育理论教育,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体育运动与中医教学相结合,创编了全国高校体育特色教材――《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体育运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建立以体育项目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块,使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有序推进。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发挥学生所长,运用“启发式”与“诱导式”激发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入素质教育内容,寓教于乐。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个性化教学。以俱乐部课为桥梁,在良好的环境下,调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2.1.3 分合相兼,内外一体
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采纳有分有合,课内、课外一体化。分:即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挂牌上课。在课中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在体育技能、心理、素质、考核等方面的需求和兴趣。合: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专题理论讲座和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方法,并规定每学期的第4、7、10、12周的后半节课为年级体质健康统一测定的时间,既达到了考试严肃公平的目的,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通过定期体质测试,检验锻炼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帮助、指导学生会相继成立了各类体育协会,由学生自己管理,搭成协会班子,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各个协会的活动,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体育部在场地和器材上提供保障,使学生锻炼的兴趣能在课外得到延伸和发展。
2.1.4 改革考核方法,灵活运用
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进行考核,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又不受限制,具体方法:
三项结合: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由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的任课教师自测和每堂课学习态度的及时评定相结合。
两类内容:在专项技术技能的考核中,采用“A、B”卷进行,A卷为新授课的内容,B卷为以前已掌握的内容或本人擅长的项目,学生可自由选择A、B卷进行考核。两种标准:A卷是新教材,学习时间长,相对难度大,因而考核评分标准制订须切合学生实际,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促进全面发展;B卷是老教材,学生过去学习过或自己的擅长,相对难度低,因此评分标准就高些,以此鼓励一些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经常地、持之以恒地锻炼,形成专长。这样做不仅防止了在考核中“一刀切”的现象,而且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考试氛围之中,灵活变通,既质量上有了保证,又减少了心理压力,充分体现俱乐部制体育课严活相融的管理原则。
2.1.5监控质量,合理评价
为了避免教师以降低教学质量,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吸引学生。我们建立了教师教学常规的实时监控制度,具体做法:①教师教学常规实时监控,以部、室主任和高职称教师为主,根据体育部制定的教师教学常规的各项内容对教师在体育课中出现违反教学常规的现象进行记录,经汇总在体育部内公布。②看课评估,评估组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任课教师的师德、教学常规、组织教法、分层教学、能力培养、电化教学、教学效果等指标进行打分。③考教分离,是对全年级具有共性的考核项目进行统一测试。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有相应教师设点定项负责学生考核;一年级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以随机抽样的形式,有监控小组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学生考核分数的高低确定该班该项目的教学质量,参考考教分离评分表确定教师得分,同时记录在考核分内。
2.1.6开发成绩管理系统,设计网络教学平台
俱乐部制体育课的实施使教师的工作量骤增,给体育工作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构成学生体育成绩的因素多且复杂,若仅仅停留在手工操作、人工计算的阶段,势必存在出错几率高、计算效率低、统计不准确、数据分析查询不方便等诸多弊端。为此,我部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联合攻关,根据俱乐部制体育课的运行特点,从针对性、科学性、简易性原则出发,设计和开发了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我部成功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俱乐部制体育课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2.2 效果
通过对首批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实践的139名三年级学生,(曾在二年级参加专项班课)进行问卷调查(表1、表2)。
表1 俱乐部制体育课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分类
| 好
| 较好
| 一般(不理想)
| 差
|
专 项 课
| 23
| 98
| 18
| 0
|
俱乐部制课
| 39
| 96
| 4
| 0
|
合 计
| 62
| 194
| 22
| 0
|
表2 俱乐部制体育课的教学氛围
分类
| 轻松欢乐
| 压力较大
| 纪律松散
|
专 项 课
| 54
| 71
| 14
|
俱乐部制课
| 104
| 31
| 4
|
合 计
| 158
| 102
| 18
|
结果显示:俱乐部制体育课模式从教学思想观念、内容和形式上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和创新,深受广大学生们欢迎,并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俱乐部制体育课不仅在于追求教学形式变化,而且要遵循体育教学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的兴趣、爱好,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健康,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依据这一螺旋形发展的上升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又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和考核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3 创建体育能力培养方法
3.1 设计体育能力培养模块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了俱乐部制体育课的作用和特点,采用启发式和诱导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学运用一个模子 “塑造”所有学生的现象,切实做到了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品质。从实际教学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制定了体育能力培养模块,即认知、运动、观赏、评价、裁判、组织和创造能力。
3.2 制订体育能力考核方案
为了使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体育能力考核既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又能在考核中让学生愉快而尽情地发挥和展现自我,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设计了体育能力考核新方法。具体操作:
3.2.1 调整体育课考核各项分值
为了充分体现体育能力培养的特点,减轻考核对学生生理与心理产生的压力,对整个学期各项考核项目分值比重作了适当调整,固定体质健康测试分值、降低技术技评分值,舍弃实用性不大的考核项目,实行理论开卷考试,增添了体育能力考核项目。
3.2.2 汇编各项体育能力考核内容菜单
以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实践中7大能力培养模块为依托,组织教师与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一同选编适合各个俱乐部学生体育能力应用、发挥的考核内容,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挑选,每个俱乐部学生根据各自爱好,自身条件,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项为自选能力考核项(能力考核内容菜单略),每个菜单附有一定要求和操作细则,让学生在学期初做准备,期末考核。
3.2.3 科学地把握体育能力考核质量关
为了使体育课能力考核评判体现合理、公正,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抓住3个条件把关和3个依据评判。
3个条件把关:即学生报送选定的考核内容必须符合“三性”。针对性:符合能力考核菜单项或与体育能力相关的内容;科学性:符合促进健康、科学锻炼身体及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可操作性:符合学校场地、设备条件和考试所规定的时间。
3个依据评判:即对能力考核评定方法具体操作。对能力考核内容完成质量的优劣程度评判:好、较好、一般(10分);对能力考核内容所具有的难易程度评判:难、较难、一般(6分);对能力考核内容所具有的新颖程度评判:新颖、较新颖、一般(4分)。
经过综合评判,得出一个相应的实际能力考核分值,代入等级标准分数段中,一般掌握优为20%,良为60%,及格与不及格为20%。
3.2.4效应
实施体育能力培养、考核后,我们对613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能力培养方法具有科学、合理、先进和有效的特点。有88.7%的学生认为体育能力考核项目合理或较合理;有80.8%的学生认为设置体育能力考核项目对提高学习兴趣非常有益和有益;有65.1%的学生认为增加了自信心;有29.4%的学生认为展现了自我;有38.5%的学生认为发挥了创新能力;有75.4%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课外自主锻炼能力。
从抽样调查学生撰写的120篇体育小论文中分析:占30%是融汇教师体育课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结合个人体会的文章;31.8%是学生对某种项目或练习方法的实践感受,加以理论阐述;21.7%的文章是在较丰富的资料收集基础上,运用各运动项目对身体生理机能影响并结合临床实习体验,提出预防治疗机理;有17.5%是纯理论性的文章。从小论文中充分反映出每个学生主动
学习、应用所学知识技术以及拓宽知识面的努力程度,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今后体育实践的能力培养。
体育能力考核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体锻(现为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率逐年上升并保持较高水平。
4. 结论
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尝试与创新,符合学校体育教改发展方向。它是建立在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手段而形成的一种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观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时代的特征。
俱乐部制体育课创建体育能力培养与考核方法,改变了过去传统体育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求知欲,拓宽了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育了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合社会发展人才,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3
[2]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002.9
[3] 曲宗湖 高校体育教学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
[4] 季克异 树立健康第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中国学校体育 1999.5
[5] 王则珊 试论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奠定学生终生体育基础体育科学 1992.4
[6] 毛振明 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 杨贵仁 构建21世纪学校体育新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斗
中国学校体育 2001.1
[8]吕福源 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奔向21世纪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讲话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