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红 徐平
摘要:本文对制作针灸学MCAI课件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认知心理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关键词:针灸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理论、认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ction,简称MCAI)逐渐取代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使得属于自然疗法的针灸学倍受青睐,世界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针灸热”。然而,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人没有机会走进中医院校或来中国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一点恰恰为我们利用MCAI软件开展网上教育、远程教育,从而把针灸学这一医坛奇葩推向世界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因此,MCAI课件的质量显得尤其重要,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1. 严把课件内容质量关
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这一点在MCAI中同样存在,学习者通过MCAI课件学习,最关心的还是能学到什么的问题。因此,在课件设计中,首先要选择一本权威性的、好的参考教材。所谓“好”首先是指文字内容详实但不重复、知识点安排由浅入深、前后紧密衔接、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学习者对后面知识的主动建构,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其次是图片清晰、直观易懂;第三,适当补充本学科相关的新旧知识点。所谓新是指本学科最近的研究进展情况,如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实验针灸学研究进展等等;旧是指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在腧穴教学中重点补充肌肉、骨骼等解剖知识和经络循行路线等经络学知识。在针灸法教学中重点补充内脏在体表的投影等解剖学知识,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由于遗忘规律的存在,适当补充旧知识点来进行认知补偿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符合认知心理学的“新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 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理论。
2. 合理处理多媒体信息
2.1 文本信息
在课件中占的比例较大,一定要认真加以处理,不能掉以轻心。首先,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迁移理论中影响陈述性知识迁移的三个变量一即可利用性(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可辨别性(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分辨清晰)、稳定性(面对新的学习,原有的可利用知识本身的巩固程度),应当在课件设计中注意以下三点:
重点突出经络、腧穴等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的内容。
注意进行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
适当补充先前学过的知识。
其次,人们对于不同位置的内容有不同的记忆效果,处于左上角的内容最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且处于首尾的内容只受一个方向(后面和前面)的内容干扰,在认知结构中比较稳定,不易遗忘。所以,应尽可能把重要的知识点放在左上角、页面首尾处,以强化记忆。这里不妨运用PBL理论,在每张页面的开始处―― 左上角给出本页的重要知识点,让学习者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
再次是可以根据需要掌握的程度,用不同的字体颜色或字体大小突出显示重要知识点,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页面单调,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对视觉的刺激,强化记忆,但要在学习之前予以说明,而且所有页面应保持一致。
最后一定要保持前后同一概念的一致性,避免造成学习者概念混淆,影响记忆。
2.2 图像、动画信息
图像、动画信息在从穴位局部解剖到经络腧穴再到针灸治疗的整个针灸学教学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动态图像更是发挥了传统书本图像无法比拟的作用,尤其是在经络循行的表现上,用经脉循行的小动画特别符合经络的“循环无端”的特点。在处理图像、动画信息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色彩 鲜艳的色彩可以给视觉以强烈的刺激,增强记忆,但一定要保持图像的色彩与页面背景色、文字颜色相协调,而且要和现实生活一致,如各种控件的设计,绿色表示通行,红色表示停止。・
度 利用图像、动画传递知识和技能,其图像、动画的清晰程度至关重要,清晰度受人眼对细节的分辨率所制约,而分辨率又受亮度、对比度、背景的影响。因此,要给图像、动画不同的层次,给人以醒目、鲜明、清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图像、动画所传递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时间 任何一种外来刺激要想引发人的知觉、记忆,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这种强度的实现对于图像、动画来讲,除了上面提到的色彩、明度外,还要求其呈现达到一定的时间和频率。
另外,录像资料以其真实、直观,在针灸教学课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在开始的绪论部分插入针灸繁忙的诊治场景录像,结合绪论中针灸临床应用介绍,可以给学习者以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某些专题的讲座、特殊的治疗操作等利用当前流行的流式媒体技术,以在线课堂的形式边讲授边操作,给学习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 声音信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声音已成为信息呈现的常见形式之一,在针灸学教学课件的整个研制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声音的响度、频率、时间,选用的背景音乐应给人以愉快、轻松、充满想象的感觉,而不应过于激昂、忧伤;要尽可能选用增强记忆的曲目,而不能单纯以制作人的喜好来选取;配音的解说应抑扬顿挫、断句准确。因为,针灸学常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术语,所以应让专业人员作配音解说更容易使学习者分清主次,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绪和记忆,同时应通过交互按钮控制声音是否播放,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3. 方便的导航和索引
科学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线性结构从客观上限制了人类联想思维能力的发挥。所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知识点是以非线性网状结构进行组织的,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按章与章之间、章与节之间、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可分成不同的关系和思维单元。使用者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学习时,不必按照课堂学习的模式― ― 按着教材原有的结构顺序进行,可以经常跳转,也可以方便地查询,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由于接连的跳转而迷途,不能再回到最初浏览的章节了,所以,在设计软件时要对此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在每一个页面都设置导航条,用文字或图片(图片的使用应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告知学习者可以跳转到的章节,同时把重要知识点编制成索引表,以帮助学习者迅速定位到想要学习内容的页面。另外应加入几个与针灸相关的网站的链接,如http://www.acupuncturechina.corn、http://www.sdutcm.edu.cn/zhdxk/zhenjiuxue.htm、http://www. Yatchau.corn/Health/Traditional Medicine/Acupuncture等,以补充学习资源,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4 适当的学习反馈与评价
学习反馈是指告知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信息。评价则是对这种进展及成绩的价值进行评判(肯定与否定),并给予相应的强化: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反馈与评价通常难以分割。对于反馈,如果学生在学习很长时间之后,仍不能知道其进展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水平,学生就不会继续保持巨大的学习热情,D.Ross的实验也同样表明: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少进步。对于评价,E.B.Hunlock的实验结果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要比没有评价好。因此,在课件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交互性这一点,在每个章节后面及课程结束后给出难度适当的自我测试题,自测结束后通过程序给出成绩进行反馈,给出评语如“你做的非常好”、“应该加油了”等等评价,同时对每个答案给出解释,则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同时设立电子信箱或聊天室,建立学习者与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以便进行实时交流,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反馈、评价、指导。
5 多学科协作开发
目前,急需开发研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特点,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允许发挥学科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的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多媒体工具型、资料型、百科全书型的课件。同时,也要重点研制开发适合于网上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网络版教学课件,要实现这一点,仅仅局限于学科教师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的机械搭配是不行的。目前在教育领域使用的课件,基本上是按照“小作坊作业”的模式开发的,即由一些有经验、并且对教学课件感兴趣的学科教师和计算混技术人员组成开发小组,由学科教师编写脚本,由计算机技术人员编程实现,开发成小型的教学课件,基本上在本学校使用,开发人员基本上不考虑市场因素。这种课件开发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造成教学课件“低水平重复”的主要原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今后,从组织开发的角度看,应提倡学校使用现成的优秀教学课件,或利用一定的教学平台,开发出适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教学课件。这就需要有教学设计人员、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专家以及教育心理和美术人员等的参与,尤其是教学设计人员的参与。只有将教学课件的开发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联合开发,协同攻关,才能开发出高质量、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课件。最好是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做成不同的版本(英文版、大专版、本科版等),借鉴国外软件发展的经验―― 教学课件是一种应用性软件,是一种特殊的市场化的商品,以后的教学课件开发应在国家政策指引、教育专家教育理念指导、市场牵动下,主要由大公司、大企业去研制开发,按市场机制去运作,一定要把教育理念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另外,目前很多人提倡的“积件库”思想对于一些专业教师就地取材,制作自己教学风格的课件或软件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胡葵.课堂教学诸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与探讨[J].中医教育,2000,19(6):12~ 13
[2]皮连生,杨 i1,德,吴红耘.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