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 沈雪勇
腧穴学是针灸学的骨干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熟练掌握所有穴位的定位和重要穴位的主治特点,故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而内容相对机械、枯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腧穴学的主要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就教学实际谈一点体会。
一.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腧穴学的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对加强学生的理解是较为有利的:
1.以问题作导言
导言要以新奇的内容、精彩的语言、巧妙的方式打开场面,力求语言简洁、准确,使学生知道你要讲什么。导言开得好,会立即把学生带到探索知识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思维开启,兴趣浓生。一般以提出问题开始,或对上次课内容进行回忆;或对本次课内容的启迪与转入,如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起源于中焦?十二经脉都遵循“阴升阳降”规律,为什么作为“阳脉之海”的督脉却是由下向上走行呢?为什么井穴能够醒脑开窍?为什么说“面口合谷收”?
2.注重穴名释义
穴名释义不是大纲要求的内容,腧穴学教材也未涉及,但教学中发现,结合穴名释义讲授腧穴定位、穴性和功能主治,对加强学生的理解很有帮助。
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有的可根据穴名理解其定位,如环跳穴,因取穴时侧卧,下面的下肢伸直,上面的髋、膝关节屈曲如环,如单足跳跃状故名;天柱穴在柱骨上端,支持头颅,示擎天之意。有的可根据穴名理解其功能主治,如含“关”字的穴位往往治疗关节部位疾病:上关、下关穴利牙关;迎香穴使鼻能闻香臭;风门穴乃风邪易侵之门户,可治疗外邪束表之症;光明穴开光复明,治疗目疾;养老穴治疗老人耳不聪目不明等。有的可根据穴名理解其特定属性,如络穴名称大都有分支联络的含义,如支正,从正经分出的支脉;公孙,“孙”乃“公”之后裔分支;偏历,从正经偏斜分行之支脉;飞扬,从正经“飞扬”出去的支脉;内关、外关,“关”有联络之意,别走联络其相表里经脉;列缺,分“裂”而别行。
3.注重联想扩散
引导学生以某个问题为中心,沿不同角度去思考重新组合眼前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得到新的启发,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授课过程中,讲到郄穴,可联系已经讲授过的郄穴的定位、归经、主治特点;讲到天池,可回顾所有第四肋间隙的腧穴;讲到委中,可回顾治疗腰扭伤的其它穴位。
不断总结以往学过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领会知识的规律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腧穴的主治规律时,与其经络所属络脏腑、所经过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特点联系起来,例如心、肝虽属阴脏,但其生理功能表现为升腾、炎上特性,原因在于其经络均联系到头面部。
另外,在不影响课堂教学重点线索下,可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知识,如补充有关经络腧穴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对针灸治疗疾病的客观、理性思考,将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学知识结合起来,可帮助学生及时获取本门学科的最新信息,在求索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拓宽了视野,并引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4.强调点穴操作
对于腧穴学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心应手地应用,学生仅凭课堂讲授,即使对照有关图片,也难以形成明确的感性认识,长期以来我们采用点穴课的形式,先由教师演示,再让同学互相点穴,强调亲手操作,注重感知的直觉性和首次印象,可加深学生对穴位定位文字表述的理解,使脑海中的穴位名称具体化,形象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腧穴学的学科特点总结一些记忆方法,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1.缩略记忆
把学习内容缩略为几个字,既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又对这些简缩的、较生动的记忆符号有兴趣、有印象。例如十二正经的子午流注次序内容较多,由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等,可浓缩为12个字来记,“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三胆肝”(非但胃比心小、光剩包三单干),吟诵数次,即可牢记;经脉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从前到后:“太阴厥少阴,阳明少太阳”;再如耳前耳门、听宫、听会三穴,可记忆为三(焦)小(肠)胆,由上到下(入)门、(进)宫、(开)会,从而把归经定位都记清楚了。五腧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等特定穴均可采用歌诀方式记忆,如同背诵诗词,琅琅上口而又不易忘记。
2.对称记忆
中国人最讲究对称美,人们的大脑对事物的对称性往往很关注,记忆效率较高。如任脉行走于前正中线,督脉行走于后正中线。腧穴定位找到了内关,其外侧对称点为外关,大陵与阳池对称,昆仑与太溪对称,照海与申脉,三阴交与悬钟,蠡沟与光明,阴陵泉与阳陵泉,中脘与中极对称等。
3.对比记忆
学习过系统解剖学后,同学对“里尺外桡”这句话印象较深,而针灸学的“内”、“外”是以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体位描述,如何记忆呢?中医是崇尚自然的,人在自然直立或行走状态下当然是大指向前、小指向后的。再如:曲泽与尺泽穴,分别位于肱二头肌腱的尺、桡侧,应特别提示尺泽不在尺侧,其“尺”只是与寸口相对而言,而寸口属肺经所过,穴属肺经;小海和少海穴,小海属“小”肠经,而少海属手“少”阴心经;胃、大肠分别入上、下齿中,提示其脏器位置本是胃在上,大肠在下;上巨虚、下巨虚分别为大肠、小肠的下合穴,以“上下巨虚大小肠”歌诀方式记忆等。许多对应的穴位特点都有“阳高阴低”的特点,如督脉属阳,任脉属阴,督脉的哑门、风府与任脉的天突、廉泉,分别为阳维脉和阴维脉的交会穴;阳跷、阳维脉郄穴跗阳、阳交分别在昆仑上3寸、7寸;阴跷、阴维脉郄穴交信、筑宾分别在太溪上2寸、5寸,在下肢,跷脉分布于跟中,较维脉低,故其郄穴位置偏下。
4、纵横记忆
1)纵向记忆:二间、三间恰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第2、3个穴位,且在“间”――间隙、凹陷中,一前一后;而前谷、后溪亦是在掌指关节一前一后凹陷中,进而总结几乎所有的荥穴、输穴都是如此。
2)横向记忆:在学习过十四经穴后,进行横向比较尤为重要。四肢部许多腧穴在肢体同一横断面上,如总结入发际0.5寸,腕横纹上2、3、5寸,踝上3、5、7寸,以及肘、腕、髋、膝、踝关节周围分别有哪些穴位,可使前后知识贯穿起来。
5、图示记忆
有些部位腧穴较多,若画成简练的图则有助于记忆。如画出一只手或脚的形状,井穴内外侧自然分明。画出腹部,在腹中线上可标出中脘、神阙、气海、关元、中极,平脐可找到肓俞、天枢、大横、带脉等穴位。同样,在头部正中线上,神庭、上星、囟会分别入前发际0.5、1、2寸;而哑门、风府、脑户分别入后发际0.5、1、2寸,前顶、后顶分别在百会的前后1.5寸。在面部也是如此。
学生不仅要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战略,总结建立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体系,包括检索方法、阅读方法、记忆方法、思维方法等。对腧穴学来说,让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尤为重要。理解是记忆的基础,仅靠死记硬背不容易记住,先弄清内容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牢、记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