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华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生命力强大的学科。中华医学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她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医的发展历史表明,她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的价值和生命力源于她本身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她那种深层次的、对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中医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指导下的预防、治疗、保健的一门古老应用学科,是中华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创建的系统医学,并在此基础上适用中华民族学术和文明基础的阴阳五行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医药学科。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在其越来越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青睐之时,却令国人再次面临扼腕之痛。即最近网上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口吐狂言,鼓噪“取消中医”,要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
他们打着“科学”的名义自毁国粹。尽管张功耀之流的谬论不堪一驳,但其中也折射出中医发展的艰难、困惑和现代的危机感。撇开张功耀的个人用意不谈,中医药日渐濒危的现状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正如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坦言,“中西医并重”是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但目前中医的发展确实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也就如同很多专家学表示,中医中药确实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甚至是存在巨大的危机。
一、 对中医教育与发展的反思:
近百年来,要求废除中医的亦不乏其人,从余云岫等的“废禁中医”,到张功耀、方舟之之流的“取消中医、告别中医”,其目的各自不同,但他们的思想言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他们的政治指导思想有关。但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们在提出各种各样反对中医、取消中医口号时,有着一定的市场,其中也有些知名人士表示附和。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做些什麽?
我以为首先我们从事中医事业的管理者、医护人员更要坚定自己的中医事业信念,对各种各样的反对中医的思想要作坚决斗争,排除干扰,继承发展中医事业,挖掘这个伟大宝库的宝藏,造福于民众。其次我们要在中医的继承发展中,大力宣传中医,让人们明确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如果说中医中药有许多未知的、不能解释的现象和理论,那只能够讲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真正理解、解释中医,或者说我们还没有一种哲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来阐述中医学整个医疗体系,这也有待于有志于中医事业的人士不断的讨论和探索。其三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中医教育以至于中医的整个医疗制度怎麽来传承发展中医,使中医中药这个宝库的宝藏得到真正的挖掘。这一点最为重要。因为只有中医的精髓得以真正发扬光大,中医中药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民,中医学整个医疗体系能够更科学的加以阐述,这样才会使得中医学这门古老的医学焕发新的青春光芒,才会让那些鼓噪取消中医的张功耀之流没有市场。要不然中医学的继承发展真面临巨大的危机。
二、 多元化培养中医院校学生
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教学的课程上安排学生按中西医教学课时的比例,学习中西医学两套医疗技术。而不是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随着现代科学不断的发展,现代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医学,牢牢把握中医学的精髓,来从事中医药学的工作。但在现代医学为主流的临床医疗环境中,我们必须要掌握一定西医的知识,这样才能够从事医疗行为,实现治病救人的医疗根本目的。客观现实要求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熟练掌握两套医学体系从事临床工作,是很困难的,这样会造成“中不中,西不西”,并且很容易使得中医医师在临诊时丢失中医的基本特色。作为理想的中医医疗环境,即为大部分医师主要从事以中医为内容的医疗工作,保持正常的医疗环境(包括能从事一切中西医的医疗技术),同时有少部分纯中医医师能够按照传统的中医医疗行为从事医疗工作,而不受西医医疗行为的影响,也有少部分医师可以从事中医的医疗科研等工作;以上不同类别的中医医师可以相互沟通、协作、促进交流,为中医的更好发展寻找突破口。为了达到这个理想环境的目标,我提出中医教育应该多元化培养中医院校学生,适应社会、医疗的需求。将中医院校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别培养成为不同中医人才的医师,为中医医学体系的生存、继承、繁荣和发展而工作。
1.现代中医师的培养(即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的培养方式):占60%。这部分学生培养的目的使其成为中医临床和科研的主要力量,担负其中医医院的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使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为传统中医医师进行临床工作提供场所;同时它担负起民众得到中医药治疗的权力,担负起为中医事业的继承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2. 传统中医师的培养(即纯中医):占20%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培养的目的使其成为中医事业的核心力量,为其保持古老传统中医的原貌,使其在医疗行为中保持中医的“纯洁性”,让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有充分展现和施展的空间;也可让现代中医师不断汲取中医学核心理念有一个源泉,并为现代中医医师发展中医,挖掘中医宝藏建立一个通道。当然传统中医师在现有的社会中难以单独生存,他必须依赖于中医医院的环境,依赖于现代中医医师协作,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从事中医药的所有医疗工作。
3. 中医科研型医师培养:占20%。这部分学生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将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的种种技术与方法应用到中医的临床和科研中,去寻找两门学科的相关点,通过比较学方法来寻求两门学科的异同点,或许能够将两门学科融合,形成一门新的医学体系;同时也可以从中医药丰富的宝藏中挖掘出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新型中药化学药品(如青蒿素)。
三、中医教育变革中的注意点
为了实现多元化中医学生的培养,我们应该从思想、课程设置、制度配套等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完整掌握中医学医学体系。
一门学科的形成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文化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角度迥异。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形成差异的根源,也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形成。西医学是一古希腊的科学、哲学为基础产生的一门学科,深受逻辑思维的影响,其重实体而轻功能,重视事物间内在逻辑的联系与规律。而中医药学是根植于中华文化这一肥沃土壤而孕育、发展起来的,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其思维方式决定而直接主导着中医理论的形成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医药学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产物。传统中医学的形成是以形象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其母体就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尤以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儒家所宣扬的仁义道德对古代医德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道家关于生命和精气神以及养生理论的阐述,在古代医学文献中皆有所反映;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从而产生了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说中医是科学的。应该看到中医学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传统科学。传统科学是人类基于从整体出发,宏观认识世界而构建的“知识系统”,中医学是其典型的代表。我们的中医教育只有肯定中医是科学的,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民族和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发扬光大,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中医,投入到中医的复兴事业中来。同时正确的认识中医的医疗体系,它也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来从事中医的教育与发展
当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对人体大量的现象(特别是中医学所揭示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尚未解释之前,切不可摒弃传统中医医学体系这条道路,而一味采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我们更应该强调继承。不但要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和技能,还应继承这种天才的思维和方法。同时采用现代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模糊数学”、“厚黑学”等人类文明智慧结晶,去阐明中医学的各种理论,发展中医学,使之更易为人类所接受和掌握。
2. 遵从中医的理论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中医医学体系是一个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他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文化、哲学思想、医疗技能。中医知识结构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自然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及以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以及出于历代临床各家学术的代表性医著,确立了中医药学的概念、范畴体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奠定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式。,第三,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食疗等等疗法。
多年来中医教育上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缺陷,没有严格遵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来实现。也没有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才可能依据教材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中医人才。对于纯中医学生要依据完整的中医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学习中国古代史、古代哲学、古文、道家儒家学术、易经等;同时学习由于中医文化而产生的衍生内容,如;“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种养文化”、“旅游文化”等。而西医学基本不学,或在临床工作中作为常识加以补充;对于法定的传染病及临床工作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要学习。而现代中医学生首先要完成知识结构中的主要课程,当学生牢牢地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以后, 然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药知识。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应该为7?3,西医的课程应当安排在中医高等教育的高年级阶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如必要的中西医医疗技能。也应该掌握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模糊数学、厚黑学等理论知识,以便于能够完善中医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中医医学。至于中医科研型的学生除了要求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内容外,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有关现代科学技术,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数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以及科研方法论。
3. 尊重学术个性,多途径多方式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推进中医高等教育
现在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临床课-毕业实习三部曲培养模式,但中医人才成长缓慢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已成为目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为了多元化培养中医学生,我们应该依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对于纯中医学生我们可以在医学教育中确立一种“由文化来理解医学,以医学来阐释文化”的认识坐标,采取课堂基础理论的学习,多媒体辅助方法的教学,早期进行临床的师带徒学习,有条件的选送优秀学生拜师于名老中医;跟随于老药工进行中药的识别与中药学知识的培训;同时学校应该有目标的从文科类中招收优秀学生,尤其是那些对中国国学、中华文化有极大兴趣的学生;对于现代中医医师学生的教学,除了采取课堂基础理论的学习,多媒体辅助方法的教学外,进行基础理论学习-临床见习-临床理论学习-临床实习-临床技能培训-急救医学的实习模式,将其早日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同时应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进行中医科研的学习,掌握中医临床的科研方法与思路。对于中医科研型医师培养,则除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合格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知识的教学外,着重培养科研的能力,以及必须的外语学习。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创立一个与现代中医医师沟通的平台。
4. 完善对不同医师的配套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有的医疗行为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在医疗临床实践中,我们首先是要医治病人,采用哪一种医疗行为,主要视其对病人利益的最大化。中医是科学的医学,它的作用经过千百年的验证是安全有效的,故所有中医的医疗行为要在规范化的操作过程中,受到法律的保护,切不可将有些治疗的方法和西医类比。目前的纯中医医师是很难独立生存于医疗实践中,故需要政策加以保护。现在的中医医院(包括综合性医院)可以提供给生存空间,但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加以规范管理。其次多元化中医医师的培养也带来了若干以后医生发展的问题,故也要有配套的晋升制度、进修制度、薪金制度,这样才能保持不同队伍的稳定性;其三,教育的配套,多元化的医师培养对中医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保证所培养学生的高质量,同时我们还应有对其继续教育的管理,这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从教师的储备上加以保证。
中医药学有两千多年历史,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巨大的宝藏和能量。20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在当今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向自然疗法,向传统医学转变过程中,随着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趋势的形成中,尤其是面对那些创伤性的检查与治疗,化学药物对人体“内环境”的严重污染与攻击,人们试图构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这样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综合性的现代医学模式实践中,其给富含文化底蕴的中医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强中医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无疑有益于他们担此重任,以应对现代疾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高玲,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西北医学教育〔J〕2005,13(4)353-354
2. 曹烨民,赵小英,关于中医药发展的若干问题与思考中国教育〔J〕1998,17(3)30-31
3. 王乃平,黄贵华,陈川,继承和发展中医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重要使命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J〕2003,6增刊 1-5
4. 岳凤先, 试论中医药学的高等教育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6,30(2)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