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现状和思考(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论文58)

发布时间:2008-09-25

 陈德兴

  关键词:方剂学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方剂学是中医药教育开创以来分化成熟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各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方剂学也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在近50年中医方剂专业教学实践中,中医方剂学课程建设一直是方剂教学的核心工作。中医药同仁们对方剂学课程建设的系统工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方剂学的学科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方剂学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地位与核心作用日渐显现,对方剂学课程建设有效的设计与规划,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方剂同行思考与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教学质量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中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与其他学科一样,全国各院校的方剂学科在沿袭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同时,围绕着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估以及本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上进行了不少探索和改革。下面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向大会汇报我们在方剂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请各院校的同道指正。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办学资源中的第一要素,是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涵与实施课程教学的支柱;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名师出高徒”,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要依靠高水平师资队伍来打造。我们优化师资队伍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团结奋发、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为总目标。针对中药方剂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两大矛盾:一是方剂学科本身的临床性的特点与中青年师资临床实践不足的矛盾,二是方剂学学科发展与师资队伍以传统知识结构背景的矛盾。为进一步增强方剂学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措施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优化师资结构:

  优化本教研室师资队伍是方剂学科建设主要目标之一,根据方剂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教学内容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对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其成为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

  方剂学教研室教师队伍目前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含在读硕士1人)4人,大学学历1人;其中正高1名,副高4名,讲师3名,研究生学位以上教师比例已超过85%。为了适应方剂学科建设的需要,优化师资队伍工作还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以提高教研室中青年教师在传承中医传统经验的自觉性和学术水平,从而提高方剂学科专业的整体学术水平与学术影响力。

  2.加强师资培养: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①加强青年教师临床能力的培养。方剂学的临床实践性决定了方剂教学必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积极参加临床实践活动,使之能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反过来再指导教学和科研。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规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依靠科室内中老年教师,指导、督促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听课检查制度的,提携青年教师的课堂讲授能力。③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如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或外出进修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以改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④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承担科研课题。

  (2)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采取名师传承,以及在职高层次学历教育,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锻炼和提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能力。

  3.重视人才引进:

  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需要。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水平。根据我校方剂学科的特点及发展方向,为加速本学科建设,我们很希望引进具有发展中医事业强烈使命感,既治学严谨,又勇于开拓创新,并且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力方面达到国内一流的、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方剂学人才。

  二. 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院校新专业或专业方向也屡出不鲜,我校除了传统的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外,还相继开办了中医护理学、中医美容学、中医营养学、药膳学、中药制药、中药营销、中英联合办学药学专业、制药工程等专业或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中,一般都设置了方剂学课程。尽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对方剂课程的教学要求、学时安排不尽相同,但是,由于目前方剂学教材与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使得方剂学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多专业、多方向、多层次的教学需求,所以,在标准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统一上,探索新的结合点,以因材施教思想为指导,在教学实际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1.教材现状和思考

  教材是方剂学课程的基本要素,是方剂学知识传授的载体,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所以教材建设工作十分重要。最初的方剂学教材建设为方剂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教学工具,初步构建了中医教育的方剂学课程体系,实现了个体化师承教育模式向规范化院校教育模式的转换。最早的方剂学教材可见于上个世纪30年代。近50年来,国家统编的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也已经历了一版至七版的变化,各地自编的方剂学教材更是缤彩纷呈。

  但是长期以来,方剂学的教学还是一本教材统天下,我校方剂学课程都是中医专业和中药专业共用同一版本的教材和大纲。由于中医专业和中药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和教学安排不同,一种版本的教材难以适应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教学的要求。某些新设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将来并非直接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其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都与传统的中医药专业有较大差异,因此对方剂学课程学习的要求也必然不同。此外,我校办学层次还有高职高专、本科、七年制、硕士、博士研究生等教育的不同,各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显然,目前方剂学教材已经明显滞后于中医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方剂学课程中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院校应把教材建设摆在议事日程上来。因此,转变传统的方剂学教材观念,创造新的方剂学教材模式,组织全国方剂学的师资力量加强、加快编写方剂学课程的高质量的、适应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教材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2.方剂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大纲的多元分化

  随着社会需求对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中医药院校办学教育模式也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引领着中医药专业及专业方向向多层次、多类型的多元化发展。

  教学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促进了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方剂学课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新学科、新专业的交叉、渗透,不断丰富其内涵。为了学以致用,增强方剂学课程活力,方剂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大纲势必要实施多元化的分化。

  目前方剂学课程设计上,我们按照国家规划教材及其教学大纲施教,重点讲述方剂学基础理论以及各论中各章的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以各方的组成、功效、主治证、配伍意义和临床运用。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遣药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目前方剂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都证明,现行的教学大纲及课程设计由于内涵广泛、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学科专业分化的需要。为提高教师教学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强调理论的提升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解决精英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瓶颈;并为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提供方剂学知识框架和平台。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学时、增删教学内容,合理而科学地设置方剂学课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方剂学课程应当、融合贯通的内容,

  我们以课程建设为契机,一方面注重传承前人的经验智慧,另一方面又注意借鉴现代方剂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优化与其他专业组合,争取通过2~3年的教学实践,对方剂学教学大纲及课程设计进行修订、分化,并在本校领域进行推广,使方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是方剂学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使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方剂学学科性质决定其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具体体现。方剂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量大、知识点多。根据中医学科自身的特点,目前中医院校方剂学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开设方剂学课程一般为大二年级,繁重的学习、背诵、记忆任务,往往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思考,深入理解。若不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悟性,板书加笔记的教学,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更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涉猎其他的知识内容,造成知识单一,思维狭窄,所掌握的方剂学知识较为表浅,也是许多学生到了临床感叹:“读方三年,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始知无方可用。”的原因之一。

  针对传统方剂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们追踪现代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方剂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做了一些改革性的尝试。

  1.开展网络教学

  先进的教学设备条件为教学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我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内部的网络教育平台。方剂学内容较为复杂,学习中的问题众多,而方剂学网络学习平台为方剂学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知识范围,促进方剂学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2. 运用PBL教学法

  PBL学习法作为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有必要尽快引入方剂学教学中并加以实施。中医方剂学的内容不但涉及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等基础知识,还涉及到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方剂学中的每一首方剂就是一个病案,对病案的探讨本来就是方剂学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将PBL学习法引入方剂学,必然能增强学生将各科整合学习、融汇相关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方剂学的学习从机械的死记硬背进入到高层次、多环节、多学科的整合学习。

  PBL教学法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及时提出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方剂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所提出问题的讨论、解决,加强对方剂的掌握,培养将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联系及临床处方的能力,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开设中药方剂药效学综合性实验课

  中药、方剂教学中开展药效学实验教学是中医教学中有创新意义的尝试。是对完全靠师承家传、耳濡目染的传统中医教学是一个重要变革,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本实验课程集中了中医、中药和药理学这三个基础学科的优势,优化组合,全面规划,制定较为合理的、又能体现中药、方剂整体性的药效学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对中药、方剂的效用有比较直观、形象的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方剂、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并使学生了解中药、方剂的发展现状以及现代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情况:通过实验设计的文献查阅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实验操作能力和参与精神,为其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4. 改革方剂学考核方式

  目前的方剂学考核方式,不能适应方剂学教学的需求,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单一形式,变为目前的分站式考试制度。

  2004年我们尝试了方剂学分段考试,即先考方剂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50首方剂的汤头歌诀,其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期末考试。在不增加课时数的前提下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为今后上临床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教学中还穿插PBL教学、布置方剂学网络自学和网上作业,再结合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来加强平时成绩的比例。

  方剂学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临床能否开出符合病情的合格的方剂。为了将方剂学基础打的更加扎实,使同学们能在大学二年级学完方剂学后到大学五年级上临床时仍不忘记方剂组成和运用等相关内容,有效提高方剂学的学习质量和运用能力,我们拟建立分站式考试制度,加强方剂回归教学。

  5. 开展双语教学

  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深入,适应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医专业外语教学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蓬勃的开展起来,培养了一批既懂得中医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医走向世界起了重要的作用。适应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近年来,我室也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探索,制定了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计划,选派教师进行国外国内进修;自编方剂学英语授课讲义,部分内容采用双语教学。经过初步实践,锻炼了师资队伍,积累了双语教学经验,增加了学生的英语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英语水平,为中医学走向世界做了有益的尝试。

  我校方剂学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进行各专业方剂教学大纲的分化、加强不同层次和专业教材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新的方剂学考试模式是方剂学课程建设的关键,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