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珍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支持也越来越大,这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机遇。而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中国高等教育既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挑战,也面临国内兄弟高校的激烈竞争。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挑战,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为此,本人在综观目前的情势下大致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十大对策。这些对策虽针对所有高校提出,但对中医类院校也同样使用。
对策一: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突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1、转变教育思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全面素质。而一个人的素质最关键的是取决于学校的教育与培养。因此,在各层次教育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战略措施。2、按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按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考试考核和计分办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一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3、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普遍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位,试行大学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实践能力培养。要加大对教学实验设施的投入和对实验室的更新改造,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企事业单位接受和支持高校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对策二: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把研究型大学建成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1、研究型大学应该成为我国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阵地。因为那里高水平教授荟萃,有一支庞大的充满创新激情的研究生队伍,学科比较齐全,便于多学科间的协作与融合,有着广泛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实验仪器和图书资料等科研支撑系统较好。通过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高科技项目的支持,已经锻炼成了一支研究队伍,初步建立了一批研究基地。今后,国家将把大学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骨干,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把若干国家重点建设的创新基地配置在研究型大学,加大对高校国家和部省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这样,不仅能出高水平成果,而且能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人才(硕士和博士)。2、积极促进产、学、研的实质性结合,建立、完善和扩大产、学、研“三结合”科技创新基地。国家和省市政府支持高校与企业尤其是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支持在校内或企业内共建校企合作的工程技术中心,组织多学科专家对企业面临的共性、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攻关,并积极推广应用研究成果。3、既要组织力量,主动争取承担纵向研究课题,尤其是重大攻关课题,争取参与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鼓励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又要主动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争取横向科研课题,加快技术开发。学校要筹集专利申报基金,配备专业专利律师,鼓励和帮助科研人员申报专利。学校不仅要重视论文,更要重视科技专利和专利的推广应用,充分保护学校和科技人员的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去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4、学校工作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科学研究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只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提高现有学科的水平和在国内、国际的地位,才能丰富现有学科的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才能培养高水平的硕士、博士生。5、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开展科学研究。大学的研究人员既要从事科研,也要从事教学,尤其是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在教学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达到教学相长。
对策三:搞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1、制定明确政策,确保科技成果研发者的个人权益。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科技成果拥有者最高可占到合作项目金额的35%,科技成果特别重大的,所占比例还可提高。许多学校又规定科技研发人员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如占35%至50%。只要坚持这样的政策,一定可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加速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在教师队伍中造就一批依靠科技致富的“富翁”。2、办好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给大学科技园的政策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在高校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科技开发基地;大学科技园建立开放式科技孵化基地,鼓励教师、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应用科研成果与企业合作,对科技成果进一步孵化;大学科技园在法律、税务、财会、资本运作、企业合作等方面,指导和帮助园内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将已经孵化的成果及时转到大学科技产业园或合适的地点产业化。
对策四: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重点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规范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保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规范各类办学形式,明确各类高等教育的名称、任务、对象、学制、标准、证书和办学条件,建立有效的办学评估、监督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权益,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避免重蹈我国高教史上曾出现过的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覆辙。2、大力发展网络化多媒体教育,是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捷径。支持开发多媒体网络远程教育平台软件;依托全国名校,遴选最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主持制作网上课件;加强国际交流,引进高水平课件;政府统筹,各方协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教育资源;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利用假期、周末等到主办学校校园接受一定时间的面授辅导和进行实验;严格考试,严格管理,保证合格毕业生达到同层次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学习质量,并享受国家全日制普通高校同层次毕业生的相应待遇。3、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基地,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的重要基地,是地方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教育水平提高的思想库和坚强后盾。
对策五:树立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是最好的回报的观念,多渠道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1、依法保证对高等教育投入经费的增长率高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保证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学历层次的教育,按照国际惯例,受教育者应该交纳学费、住宿费。同时学校和导师应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助研、助教、助管等岗位和适量的奖学金,国家应设立专项贴息研究生助学贷款,以支持学业优异和经济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3、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按不同标准收取学费。4、国家增加科技拨款,鼓励高校参与竞争。高校通过多承担科研任务、多获科研经费而争取快速发展。5、鼓励企业、个人向高校捐赠,并从政策上规定对教育的捐赠款可以免税。
对策六:继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校内管理制度
1、破除高校干部的“官本位”制度,实行干部的公开竞聘上岗。高校管理干部和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的任务和工作性质不同,实际收入也不相同,完全不必按“官本位”和行政级别紧密挂钩。2、全校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和聘任制(“三定一聘”),减少冗员,提高办事效率。未(待)聘的人员通过后勤社会化、发展科技或发展其他办学形式加以消化。3、实行校内分配缺席改革,使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的收入有明显增加。普遍采用岗位津贴加业绩奖励的办法来调动人们做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拔尖人才的经济收入。学校机关部、处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统一参与学校制度改革,改变各单位自己创收,自发奖金的办法。4、高校管理干部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管理工作上。学校部、处“双肩挑”干部必须保证每周4/5以上时间用于管理工作,而学院“双肩挑”干部也必须保证3/5以上时间用于管理工作。5、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只有民主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防止片面性;只有民主监督,才能保证全体干部的敬业、廉洁;只有民主管理,才能调动广大教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建设学校的积极性。6、既要充分承认老教授的历史贡献,更要为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要鼓励中青年教师领衔独立地争取纵、横向科研课题;招收研究生;经常作学术报告;提供独立的实验室;适时地担任技术领导工作;宣传他们的科研成果;鼓励校内、外的人才流动,防止“近亲繁殖”和学术上的“一言堂”。
对策七:加强校园建设规划,建设环境优雅、先进的大学校园
1、根据学校发展总体规模,重新调整校园布局整体规划。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学校逐年扩大和学生教职工人数激增带来的压力。3、增加绿化面积,创造校园雕塑,提高文化品位,搞好清洁卫生,建设优雅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4、有条件地建设几个标志性建筑,创建校园特色。5、经过逐年调整,实现教学、科研、办公和学生宿舍与教工住宅的三区分开,尤其要把已出售给住户的教工住宅区从校园隔离出去,实行独立的小区物业管理,维护校园的良好环境。
对策八: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办学水平
1、建设一流校园网,使网络走进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学生宿舍和教工住宅,提高网络速度,丰富网上内容,使全体教师、学生和干部能方便地利用网上信息,改进教学内容,提高科研水平,实施有效管理。2、积极建设多媒体教室,使教师能在较短时间内,更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使更多学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络直接聆听高水平教授的授课;利用网络复习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立即在网上完成作业,和教师进行讨论等。3、积极兴办网上教育,使高校的办学模式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网络化教育转变,创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4、进一步普及电脑和网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学校管理工作从过去定性、孤立、单项、手工管理向着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为建设数字化校园率先垂范。5、办好学校主页,树立学校形象。做到形象生动、材料真实、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查询方便快速。
对策九: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
1、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留学生教育,增长对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名额,争取更多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来华学习、访问或共同开展科学研究。2、支持和鼓励高校举办或联办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更多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在教师中建立和完善学术休假制度,鼓励教授利用学术休假,到国外大学或企业讲学,进行合作研究。邀请国际著名教授到校讲学。和国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建立经常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3、在积极发展国内多媒体网络远程教育的同时,努力开拓,把远程网络教育办到国外去。4、和国外一流大学建立姊妹校关系,互派学生、学者,互邀教授讲学,开展合作科研,交流图书、资料、教材和出版物,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对策十:加强党的领导,创造中国高校特色
1、高等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高校区别于外国高校的最鲜明特色。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切重大事情在党委会(或常委会)或校务会议上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决定,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校长个人决定重大事情可能产生的片面性,导致工作的损失。在党委书记和校长的统筹协调下,校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管好各自分管的工作。2、学院(系)党委充分发挥党的监督保证作用,支持院长(系主任)的工作。院(系)党委书记、副书记参加院务会议,参与学院(系)重大事情的研究和决策,领导全院(系)思想政治工作,监督院(系)行政领导贯彻教育方针和校党委、校行政决定,团结党员并带领群众完成学院的各项任务。
以上是本人就高校顺应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而提出的改革方向,希望对这次我校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