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琼 阎晓天 李国文 顾翠峰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演变,多学科交叉已经成为现代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立现代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新模式,采取更先进的管理机制、体制,以切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非常必要。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861X(2006)04―0087―03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学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当高校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有了一定积累后,学科建设必然会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学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一些学科在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是大学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由于学科建设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从学科的发展来看,不同的学科和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学科建设工作的管理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基于此,笔者对传统的学科的形成及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并就现代学科建设的形成、管理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考。
1 传统的学科建设和管理模式
1.1 学科的组成和学科带头人的形成 高校目前学科建设的实体结构主要基于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分类,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学科,最小的基本单位为教研室,一般由若干个相关教研室组成学科。最初学科带头人基本是由该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学术成就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自然形成,一些学科随着老一辈学科带头人退居二线,该学科中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研究人员成为新的学科带头人,也有个别学科通过评比的方法遴选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或由行政推荐决定新的学科带头人。
1.2传统的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的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初级阶段时,是基于学科目录自然形成的团队,围绕相关知名学者开展,对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校的学科主要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传统模式的学科发展,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学科来说,通常是以一位在某一个研究方向上学有所长的研究人员为中心,具有建设目标明确、团队合作良好的特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学科的学术地位自然形成,并得到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在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中目前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该类学科发展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独立,队伍相对稳定,研究方向相对稳定。其主要优势是在本研究领域内,只要学科带头人具有足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学科会发展得非常顺利,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点。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传统学科建设模式也暴露出其问题的一面。首先,由于其受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形成学科的交叉;其次,学科人才结构具有明显学缘相近的不足,研究内容单一,不易突破自身的知识范畴;其三,因为个别学科带头人对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缺乏预见,极易造成学科因学科带头人荣而荣、因学科带头人衰而衰的局面。
1.3传统学科的管理模式 从传统学科的管理模式来看,最常见的是凭经验的粗放式管理。对若干个学科的管理往往模式单一,缺乏差异化的举措。在学科建设的早期阶段.对于一些比较单纯、学科带头人比较优秀或具有很高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的学科尚能保证学科的顺利建设。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宽,研究团队越来越庞大,人员结构越来越交叉,若单纯依靠学科带头人个人的知识结构就很难对学科发展进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学科管理模式凸现出其在管理上的弱势,即无法保证学科整体发展的水平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的交叉。
2.现代的学科建设和管理模式
现代的学科建设和管理是基于科学研究的高速发展,大型工程或大型的科学研究项目往往无法由任何一个单一学科完成,而是需要汇集多个学科,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因此。当今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一级学科内学科间的、跨学科的、跨校际间学科的相互合作、研究力量的相互整合和各种研究方法的联合运用成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承接或完成重大项目的基本需要。
2.1 学科团队的形成 由于学科建设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现代学科就必然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架构,或者由数个单一学科形成群体。因此,以多种知识结构人才构成、由数个团队形成的现代学科将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势。这种现代学科常常组成一些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大型研究团队。
2.2 学科带头人 由于现代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形成的特殊性,所以,其学科带头人与传统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相同之处表现在其自己专业研究领域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学术影响,差别之处在于其还应具有卓越的管理和协调能力。现代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不可能是该学科所有研究领域的专家,其自身的研究内容只能是学科研究领域的很小一部分。但是作为学科带头人,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方法,通过现代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将各种知识结构的研究人才组织起来:围绕学科的建设目标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因此.学科带头人的管理能力将决定学科建设的成败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2.3 现代学科的优势和问题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问题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日趋呈现出一种复杂化、综合化的趋势。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学科内部的分化却越来越细,这意味着单凭任何一个学科的资源已经无法解决这些综合性的问题[2]。现代学科是由若干个研究团队组成,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人才构成的学科群。其独特的优势在于可以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解决现代科学的复杂、综合性问题;其研究目标将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学科的交叉和研究,在解决现代科学问题或复杂科学问题时,其优越性不言而喻。但是这样的学科管理若按照传统学科管理模式,仅仅依靠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影响或学术造诣则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并整合所有的研究资源;其次,由于注意了系统的综合和集成,常常忽视细节的精细和完美。
2.4 现代学科的管理模式探讨
2.4.1 加强制度建设 随着现代学科的多学科形成学科群,其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对传统学科的发展模式和结构形成挑战.同时也为现代学科的建设发展带来机遇。现代学科由于具有团队领导、团队成员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综合等特点,所以学科的管理应建立必要的制度,如学科交叉联合的激励制度、学科学术研讨会(Semina)制度等,并按照制度进行有效地管理。
2.4.2 以目标管理为主 现代学科的主要特点首先是人员结构的多元化.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不同;其次,可以由多个跨部门的团队以项目为纽带组成;再次,学科体制或人员使用可以有多种形式,打破了原有的体制格局。根据这些特点,应通过建立契约式的管理模式强化目标管理,根据规划要求,建立考核目标和管理目标,包括各个团队或研究方向的建设目标、人员绩效考核、合作方式、利益的分配等。
2.4.3 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现代学科的研究人员常分布在各个部门,而学科带头人自身的知识结构难以完全覆盖整个学科。因此,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内其他团队的管理必然要按照制度的规范进行,以保证学科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建设,保证各个团队既能围绕学科建设的目标开展工作,又有不断的创新。同时,学术团队带头人的领导能力和行为、成员创新能力和行为直接决定学科团队的交流内容和互动质量,而合作与沟通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行为的改善。因此,应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协调能力、与有关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执行能力的培养。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应强调一个“带”字,既能在学术上带,又能组织、团结全体学科成员完成各项任务[3]。
2.4.4 实行差异化管理 为了有利于整合学校的科技资源,发挥各学科的人才优势和学科间交叉、综合的优势,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积极探索能适应学科建设及科技工作新要求的管理体制已十分必要。根据各个学科发展的特点和学科团队组成的情况,对各个学科应实行差异化管理,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现代学科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也是为了适应高校的自身发展,应在学科建设的管理中建立相适应的办法,以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2.4.5 优化学校组织内环境 资源丰裕度、薪酬制度、学术氛围等高校组织内环境对学科团队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高校要善于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努力为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人、财、物力资源,并从薪酬制度、考核、大型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支持学科交流和学术创新。
3 现代学科建设的思考
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交叉催生了一批新兴学科。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以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以传统单一学科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要求以多学科的方式和各种知识结构的研究人员来参与研究,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学科应拓展其研究领域,寻求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
(2)由于多学科的交叉和联合攻关,学校在学科建设中应为多学科的合作和联合创造条件,以新的机制建立跨部门的研究机构。
(3)为了瞄准学科研究的前沿,应以若干个学科为主体。组建学科群,以发挥多学科群体的力量,参与或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
(4)为了适应新的学科建设需要,应建立新的机制和管理办法,以推动学科的发展。
(5)要不断提高学科学术水平。高水平的学科交叉联合发生在学科前沿地带,重大科技课题的“前沿性”特点要求学科之间必须实行“强强联合”才能产生新的优势。
(6)在教师评聘职称、定岗定级工作中不宜过多地强调“第一”,以避免造成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取向,以利于组织开展大型科研项目。
(7)不断优化科技经费的提成制度,淡化教师将科学研究视作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福利条件(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活动)的异化取向,以利于集中有限的学科建设经费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琦晖.认识学科组织发展阶段把握科研管理重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5):27-29.
[2]崔唯航。问题意识、体系精神和科学特性[J].学术研究,2004,(9):17-19.
[3]姜桂石.浅谈高校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5―7.
[4]陈成澍.适应学科建设需要探索高校研究所新的管理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