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群 胡鸿毅 阎晓天 赵海磊 夏文芳 徐竹林
摘要:“十五”期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得以推进,学科专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才培养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问题。对中医药院校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落点应注重学科专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本文从专业学科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可能途径等几方面对如何发挥中医药院校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学科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学科建设完成了“十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得以推进,学科专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才培养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对中医药院校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落脚点应注重学科专业的发展,尤其要发挥中医药院校核心竞争力,通过打造一流学科专业,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一、“十五”期间,专业学科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
“十五”期间,中医药院校专业学科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的影响下,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中药产业和中医药服务产业在“十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学科交叉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成为中医药创新的关键核心,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所应担负的社会功能之一。中医药教育本身需要向市场提供更多的高素质能适应中医药多学科、多领域发展的各类中医药人才。此外,还应在学科发展上努力体现与学科交叉的特色优势,在中医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发挥先导作用。从我们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医人才结构不甚合理,人才的规格基本是“医”和“药”二类人才,缺乏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各类高级外向型人才,如既懂中医又懂外语,既懂中药营销又懂外语,既懂中医法制法规又懂外语,既懂中医药事业管理又懂外语的等,不能适应世界大环境的变化。这些都对中医药院校单一学科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相对封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医药多样性人才培养只能通过中医药教育内部予以解决。在此前提下,中医药院校大都采取依靠自身力量拓展学科专业的办法来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2、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国有限的大学教学资源与较大的人口基数之间存在矛盾。1998年我国的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780万,占同龄人比例为9.8%,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最低标准15%的水平。从1999年至2001年我国高校连续3年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约15%,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但与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人口大省,教学资源相对不足,造成包括中医药院校在内的单科型院校承担大量招生任务,成为现阶段快速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一种自然的选择。
3、我国教育投入渠道单一,学校的财政收入主要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目前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只占GDP的2.5%左右,但在实物资本如房屋、工厂等方面的投入高达30%,美国的比例则分别是5.4%和17%。教育与实物资本投入的这种巨大差异,造成两者的投资回报十分悬殊。长期以来,国家对中医药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中医院校学科专业发展经费支持得不到保障,包括校园建设在内的教学条件改善各项资金筹措主要依靠学校自身力量。而一定程度的教学规模的扩张也是满足学校自身发展,尤其是提升软硬件水平、增加教师收入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目前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成为今后中医药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矛盾
从国外经验看,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心主要在于发展以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而我国大众化教育过多的依赖于本科阶段。到2004年,我国本科毕业生148万,超过美国授予学士学位人数140万,从总规模上讲,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2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这种大众化发展的趋势造成质量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招生的规模远远超过生源增长幅度,2000年以后许多省市高考录取率已达到70%以上,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而中医药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其属性上仍属精英教育范畴,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过度扩张将对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带来冲击,将直接影响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中医药专业和非中医药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
院校教育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核心专业的发展水平。中医药专业作为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核心,应始终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心。保持中医药专业特色优势是中医药院校的立命之本。从国际一般规律看,学费收入占教学总开支比例超过25%,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而国内院校教学运转主要通过学生规模的扩张来维持,过度扩大规模后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广泛面临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院校非中医药专业发展过于迅速,某些专业与中医药领域相距较远。在中医药院校中开办非中医药专业必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学校有限的发展经费势必不能集中中医药专业的建设,中医院校的教学核心将会产生偏移,造成原本基础就不很扎实的中医专业的发展更加举步为艰。
3、学科专业发展与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
在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拓展过程中,出现专业分化越来越细、专业方向越来越多的倾向。有一些专业的设置与分化并未体现院校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出现了人才培养的“早熟”现象,某些学科专业的设立忽视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部分教育内容应该在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中进行职业分化的被提前至院校教育阶段,其做法影响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模式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三、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
上述问题的解决不能靠做简单的加减法来实现,而应结合国情、省情、校情,以建设和谐社会为主线,对现有学科专业不盲目采取扩大或缩小的做法,根据现有发展水平,逐步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调整,走稳定和谐的发展之路。
1、明确学校定位,营造办学特色
学校的科学定位是学校基于原有传统,在近期和中长期中关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标准、科研规模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目标的思考。中医药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教育发展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协调教学研究两者的关系,实现学校办学资源、财力、人力的最佳配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应着眼于学科专业结构构成的合理性,建立主干学科为核心,支撑学科为重点,其他学科为补充的学科专业结构,彼此之间实现协调共赢的局面。各校应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学科专业的梳理力度,集中力量办好传统中医药专业,在此基础上对某几个新办专业要加大重点投入力度,尤其是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引进建设是新学科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学校要在人财物上有优先考虑。发达地区的中医院校要善于走出一条教学研究型中医院校的发展之路,提高产业发展和科学研究对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贡献率,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造学科专业高地的上来,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形成有示范意义的、一流的中医特色学科专业。而其他地区的中医药院校则可根据当地中医药人才和其他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现阶段应加强教学型中医院校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适时停办一些明显不符合教育发展的专业,通过对现有专业的提升改造,提高输出人才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适应能力。
2、创新机制,探索中医药精英教育的可行之路
目前,各地传统中医药专业招生人数相对于医疗服务产业规模较大,在此情况下,如继续采用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教育,将不能满足学生对其他素质提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进行深入改革,适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体制,根据中医药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占领中医药相关领域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在教学投入和政策导向上创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在大规模专业教育中上,仍有部分高素质的学生得到精英化教育,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专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对于中医药学科专业,要加大重点投入,通过机制创新和积极的奖励制度,引进大师级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保证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安心于科研与教学研究,并搭建中医院校与外界的科研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自主知识创新优势,以产业发展来弥补教学成本增长的缺口。
3、强化中医院校特色,提高核心专业的辐射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将学科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中医药专业上,新办中医药专业和其他非中医药类专业应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强传统中医药专业与新办专业之间学科交叉渗透,培育有中医院校特色的新兴学科。尤其要加大中医药传统文化在非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渗透力度,使得这些新办专业的人才有明显中医药院校特征和文化优势。在建设新专业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其他院校的教学优势,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提高中医药相关专业和非中医药类专业的办学水平,在同一地区、同类专业中形成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格局。当然这种有特色的非中医药专业的建设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必须从现在开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手段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4、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和对外教育,形成学科专业新的增长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根据国家政策定位,中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在举办中医药职业教育中有其他院校不具备的教学条件。因此,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应成为教学型中医药院校新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过程中,除院校教育外,还应在继续教育领域加以拓展,提高职业教育在中医药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规模。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除稳定国内生源招生规模之外,应积极扩大对外中医药教育的规模。在发展对外教育的同时,中医药院校之间应形成有序的竞争态势。在此建议国家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院校制定中医药发展指导性规划,尽快形成中医药对外教育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
5、争取国家政策,改善中医院校生存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国家和地方应站在实现中医药战略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高度,为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医药源于中国,也只有中国才能承担起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伟大重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必将成为一支生力军。各级政府应深刻认识和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中医药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做到中医药教育能适度超前发展,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保障。建议“十一五”期间对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的投入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比例有大幅提升,不断减轻中医药院校建设发展负担,营造良好中医药院校生存环境,促进中医院校新一轮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