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估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论文33)

发布时间:2008-09-24

王群  胡军

  

摘  要: 从1998年起,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医本科生的理论课和临床带教试行教学评估,并据次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临床带教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认为,在临床教学中准确、有效地实施教学评估,必须做到:1、认真组织评估是客观反应实际的首要保证;2、正确分析评估结果是发现问题的重要依据;3、针对问题制订改进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

关键词: 教学评估  教学管理  实践探索

  认真组织评估是客观反应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

  教学评估的形式根据评估时间[分教前评(主要反映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教中评(主要反映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和教后评(主要总结教学的效果),根据评估方式分书面评和口头评。我们目前主要采用教中评,具体方法是在每门被评估课程开展到2/3时进行,评估人员由随机抽取的五名以上学生代表,医院领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督导组及教师本人三部分组成。评估内容统一用量表,各项目逐项填分。总分按学生、督导组人员、教师本人评分的 5∶4 ∶1 比例计入。随后召开10名以上学生的座谈会(可与书面评估的学生重叠),收集口头意见成文备案并反馈给教师。 通过四个学期认真实施,我们认为,评估结果基本上客观反应了临床教学的实际现状。

  正确分析评估结果是发现问题的重要依据

  2.1 对学生、督导组、教师“三评”结果分析

  根据 “三评”结果分析,教师本人评分普遍高于另两组评分(见图1),说明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估计过高,需要正确引导,同时表明在综合评分中教师分占10% 的比例是比较合理的。

  


图1   1999~2000年第二学期课堂教学三评平均分结果

  2.2  对每门课程的评估分析

   横向比较各门课程的总平均分,了解本院教学的优势和弱势课程。从表1可见,妇科、五官科、推拿科、儿科教学效果一直较好,而中医内科、西医内科教学效果明显较差。经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上课人员太多,教师轮转太快,教学方式呆板,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等。对此,我们研究制订了以课时数为依据限定学期内各课程的教学人数,并以教学评估数据为主要参考指标筛选教学人员等改进措施。经后两个学期的实践,这些改进措施的实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较明显的作用。

  

表1、98~00年理论课评估结果

  

 

  

  教研室

  

  98-99(一)

  

  98-99(二)

  

  99-00(一)

  

  99-00(二)

  

  西医内科

  

78.92

  

81.97

  

87.47

  

85.53

  

  中医内科

  

76.43

  

87.66

  

82.69

  

86.43

  

  妇    科

  

97.46

  

 

  

94.78

  

 

  

  小 儿 科

  

91.90

  

 

  

91.48

  

 

  

  五 官 科

  

 

  

96.09

  

 

  

93.50

  

  推 拿 科

  

94.70

  

 

  

 

  

92.08

  

  骨伤推拿

  

 

  

95.37

  

 

  

 

  

  小儿推拿

  

 

  

95.70

  

 

  

92.08

  

  内妇推拿

  

 

  

 

  

94.35

  

 

  

  2.3  对各门课程十项评估指标的分析

   对各门课程的十项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可以了解每门课程的具体薄弱环节,从而寻找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良策。从表2可见,在备课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讲解重点难点问题、活跃课堂气氛、运用现代化教具5个方面的评价结果,中医内科教研室明显较差;而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方面,西医内科教研室有明显不足之处;从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学术动态的介绍以及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西医外科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表2   1999-2000年学期十项指标评估结果

   

  

  十项指标

  

  师德教育

  

  备课情况

  

  课堂秩序

  

  科学教学

  

  学术动态

  

  结合临床

  

  教学基本功

  

  重点难点

  

  教学手段

  

  课堂气氛

  

  总分

  

  标准分

  

  10

  

  10

  

  5

  

  15

  

  8

  

  7

  

  15

  

  10

  

  10

  

  10

  

  100

  

  西医外科

  

  9.55

  +0.47

  

  8.73

  +1.01

  

  4.44

  +0.46

  

  13.18

  +1.67

  

  6.65

  +0.82

  

  6.01

  +0.42

  

  12.55

  +1.29

  

  9.00

  +0.63

  

  8.34

  +0.90

  

  8.68

  +0.64

  

  87.1

  

  中医外科

  

  9.60

  +0.14

  

  9.04

  +0.26

  

  4.84

  +0.11

  

  14.28+0.34

  

  7.06

  +0.29

  

  6.44

  +0.24

  

  13.94+0.58

  

  8.92

  +0.36

  

  9.20

  +0.45

  

  9.04

  +0.36

  

  92.4

  

  西医内科

  

  9.00

  +0.77

  

  8.82

  +0.96

  

  4.53

  +0.34

  

  13.36+1.43

  

  7.09

  +0.83

  

  6.18

  +0.60

  

  13.01+1.75

  

  9.00

  +0.63

  

  8.73

  +0.79

  

  8.73

  +0.79

  

  88.5

  

  中医内科

  

  9.25

  +0.65

  

  8.14

  +0.99

  

  4.69

  +0.37

  

  13.88+0.99

  

  6.98

  +0.73

  

  5.26

  +1.02

  

  13.44+1.92

  

  8.34

  +0.85

  

  8.01

  +1.00

  

  8.20

  +1.10

  

  86.4

  

  五官科

  

  9.70

  +0.14

  

  9.20

  +0.00

  

  4.80

  +0.14

  

  13.95+0.64

  

  7.35

  +0.07

  

  6.45

  +0.07

  

  14.25+0.21

  

  9.20

  +0.57

  

  9.20

  +0.57

  

  9.40

  +0.57

  

  93.5

  

  眼科

  

  9.90

  +0.20

  

  9.30

  +0.50

  

  4.95

  +0.21

  

  14.78+0.69

  

  7.10

  +0.47

  

  6.70

  +0.17

  

  14.85+1.82

  

  9.80

  +0.58

  

  9.70

  +0.64

  

  9.30

  +0.53

  

  96.3

  

  小儿推拿

  

  10.00+0.00

  

  8.80

  +1.13

  

  5.00

  +0.00

  

  13.80+0.85

  

  7.40

  +0.30

  

  6.00

  +1.13

  

  13.80+0.00

  

  9.60

  +0.00

  

  9.40

  +0.28

  

  9.20

  +1.13

  

  93

  

  2.4  对各门课程授课教师评估的分析

   对各位授课教师进行评估分析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因才使用。如对临床经验丰富但不善表达的教师尽量不安排课堂授课,而以临床带教任务来锻炼其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不足,但有培养后劲的青年教师,尽量给他创造听课和学习的机会,逐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5 对见习课临床带教质量的评估分析

   我们从99年开始对7门见习课的临床带教进行了评估(见表3),结果显示临床带教的质量较理论课教学有明显进步,但中医内科教研室较其他教研室还是有一定差距。

  

表3 1999~2000年见习课评估情况

  

  十项指标

  

  组织带教

  

  教书育人

  

  内容正确

  

  先进性

  

  指导实践

  

  能力培养

  

  病例讨论

  

  指导自学

  

  带教效果

  

  总评分

  

  标准分

  

  10

  

  15

  

  15

  

  5

  

  15

  

  10

  

  10

  

  10

  

  10

  

  100

  

  中医内科

  

  9.50

  

  14.17

  

  13.38

  

  4.37

  

  13.73

  

  8.97

  

  8.87

  

  8.38

  

  8.73

  

  90.10

  

  西医内科

  

  9.60

  

  14.63

  

  14.15

  

  4.55

  

  14.15

  

  9.23

  

  8.75

  

  8.45

  

  8.90

  

  92.40

  

  神经科

  

  10.0

  

  15.00

  

  15.00

  

  4.70

  

  14.70

  

  9.60

  

  8.47

  

  8.40

  

  9.00

  

  94.87

  

  小儿科

  

  9.87

  

  14.75

  

  15.00

  

  4.78

  

  14.65

  

  9.47

  

  9.50

  

  9.23

  

  9.57

  

  96.82

  

  妇科

  

  9.92

  

  14.72

  

  14.62

  

  4.88

  

  14.80

  

  9.02

  

  9.42

  

  8.92

  

  9.00

  

  95.30

  

  针灸科

  

  9.85

  

  14.80

  

  14.60

  

  4.70

  

  14.80

  

  8.85

  

  9.70

  

  8.90

  

  9.30

  

  95.50

  

  推拿科

  

  10.0

  

  15.00

  

  13.50

  

  4.00

  

  14.50

  

  9.30

  

  8.60

  

  9.00

  

  9.00

  

  92.90

  

  制定改进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

   综合分析评估结果对客观了解我院的教学现状,制定扬长补短的具体措施具有显著指导意义。据此,我们从1998年开始,每学期都将教学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各教研室主任,学期结束时在全院教研室主任会议上做一次教学评估总结分析。评估结果与各教研室的年终考核挂钩,各位教师的评估结果还作为晋升职称的参考之一(教学部分占晋升职称考核百分制总分的15%)。对中医内科、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大教研室,以教学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筛选理论课教师人选,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针对中医临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中医内科教研室尝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活动,以病案分析为主导,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向有研究基础的教研室继续投资,积极开展CAI课件等现代化教具的研制,鼓励研究基础较薄弱的教研室外向开展协作,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伟柄、张义等.  本科教育授课质量评估的初步研究.  上海高等医学教育,1998(4):236-238.

  2  毕光忠、王滨. 临床教育质量评估方法初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