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之炎,郭爱华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教学
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实践性很强。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复杂的临床问题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校历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临床医疗思维的训练,近年来更积极推行“早临床、多临床”的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新一代中医药人 才。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努力创造条件、开拓思路,将临床带教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教学查房,规范诊疗体系
每周进行1~2次的教学查房,因其方式活泼、内容直观及师生间的互动,很受同学好评。通常首先由主管床位的学生汇报病史,然后由带教老师(主治医师)示范体格检查并分析病例,期间穿插师生的相互问答,学生体会患儿的阳性体征等,最后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祖国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作出中西医的诊断,并制订相应的治疗计划。例如, 肺炎是小儿常见病,患儿入院后,除了要观察咳嗽这一主症外,还需要观察些什么呢?教学查房中,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去思考。基于肺炎的病理特点和小儿的生理特点,易于产生心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医生必须密切注意患儿的精神状况、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老师又问:那该患 儿肺炎的中医辨病辨证又是什么呢?诱导同学运用四诊方法去搜集临床资料,根据中医儿科基础理论和各个病症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建立中医辨病辨证的临床思路。同时,在老师指导下,同学提高了肺部听诊技能,学会辨别干、湿罗音和哮鸣音,在观察中逐步体会肺炎患儿在急性期、恢复期、痊愈期肺部体征的变化。因此,生动活泼的教学查房,能鼓励同学独立思考,提高学生体检和归纳、分析的能力,及应用理论指导临床的能力,从而教会他们建立起较为规范的诊疗体系。
2 临床讲课,开拓诊疗思路
科学的日新月异,研究技术的不断完善,促进了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如果教学仅仅囿于教科书上的内容,无疑非常滞后。此外,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一页,其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佳作迭起,不断丰富充实中医儿科理论,其内容可谓博大精深。但教科书限于篇幅,无力全部承载。故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诊疗思路,在他们毕业实习之际,我们每周进行一次临床讲课,介绍一些常见病历代治疗经验的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外中西医治疗的进展等。例如,近年来,中医儿科界对哮喘的病因病机、中医证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医外治法等有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我们便在讲课中作了相关介绍。由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对哮喘这个疾病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再结合我们的讲课,他们对该病的中西医诊治更有了理性的把握。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我们重点讲述小儿水肿病时,要求如何鉴别阳水(急性肾小球肾炎)与阴水(肾病综合征),掌握诊断要点、中西医常规及其特殊治疗手段等。此外,讲课内容还包括佝偻病、病毒性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儿童消化性溃疡、胃窦炎等病证的相关介绍。通过这样纵横开阖的临床讲课,有利于学生在儿科学领域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对现代医学进展的认识,开拓诊疗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3 病例讨论,提高诊疗能力
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学生习惯于接受答案,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精神,提高临床诊疗能力,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个教学实验,即每月组织毕业实习生进行一次病例讨论,让学生当主角。事先从住院病人中选定病例,实习小组一般6~7名学生,在组长的协调下分工准备,查阅与病例相关的文献、书籍。病例讨论会上,围绕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大家畅所欲言,从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到中西医治疗方法、疾病的预后等,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而带教老师则在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适时地提出一些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同学抓住重点,理清头绪,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这种以学生为主进行的病例讨论,既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自主性,结合临床病例,复习以前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并相应加大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诊疗能力的目的。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临床带教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临诊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临床现象中,认识疾病,解决问题,才能肩负起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任,成为适应21世纪需求的高等中医药人才。
(收稿日期:200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