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忠 胡鸿毅
我校从1994年起在全校本、专科各专业中全面实行学分制,至今已有7年,笔者曾在1998年、2001年分别对基础医学院和部分临床医学院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了调研,本文拟结合两次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探讨学分制在高等医学院校实施的可行性,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校学分制管理的思路与设想。
一、调查情况
调查基本采用问卷形式,个别采用座谈访谈形式,对基础医学院和部分临床医学院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以集中形式测试150份,以零散发放问卷测试50份,共收回190份。收回问卷中基专业17人,中医学类173人,其中注册三年级学生人数占52%,问卷内容涉及我校教改工作、学习氛围、生活环境、学分制管理、政治思想工作及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生和教学中的地位、教学模式、专业前途等方面的50余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我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55%的同学对现在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比较满意,但还有31%的同学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表示不满意;有54%的同学对目前的教学管理比较满意,但还有3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在对教学内容更新状况的评价中有50%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这说明该是我们下大力气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时候了。在对教师责任心评价中有6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40%的同学对现行的考试方法不满意,在强调能力培养的今天,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自然存在不足之处。
2、学习氛围、生活环境 在与学生座谈及个别访谈中,同学普遍对我校实行学分制以后的学习风气加以肯定,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的优良学风蔚然成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有3名中基专业的同学由五年制升入七年制学习,1人提前1年毕业,并将进入第二学位学习。73%的学生每学期(大学期)平均选修学分在40学分以上。学生在专业学习投入主要精力外,35%的学生还积极投入精力学习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52%的学生对自习场所表示比较满意,60%的学生对学校校园环境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但还有58%的学生对学校活动场所表示不满意。
3、学分制管理制度 学生对我校实行学分制,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客观条件持欢迎的态度。建立5%课程淘汰制竞争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学生表示已能适应,有74%的同学认为在具体操作中希望有所改进,特别如小专业、人数少的课程,具体处理方法有待商榷。在对“我校学分制有关文件熟悉程度”调查中有36%的同学通读过有关文件了解具体规定,遇到问题时翻阅的占45%,对其中的规定了解很模糊的占19%,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分制管理制度不甚了解,调查显示学分制院系二级咨询小组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回答“在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选课过程中遇到问题找什么部门咨询”时,80%的同学回答找辅导员咨询,只有占10%的学生到院系办公室咨询,还有的同学直接向高年级同学咨询或根本不咨询。我校实行三学期制,并把其中的一小学期的一半时间用于临床小实践,调查显示,87%的同学赞同这种做法,认为很有必要。
4、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自我评价 实行学分制以后,倡导“学习自由”,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安排自己,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放任自流,它需要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及高度的自觉性,所以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评价的调查中,82%的同学对我校现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满意或比较满意,52%的同学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比较满意,56%的同学对革命传统教育比较满意,但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有40%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大学生活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的回答中,我们的大学教师只占19%,说明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工作有待加强;在 “对自己组织纪律、自主能力、意志力、适应力”的自我评价中属于强或较强的占65%,属于一般、较弱、弱的占5%,说明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各种心理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5、学习压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竞争,学分制实5%课程淘汰,虽然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竞争机制建立起来了,但也给学生加重了心理上的负担,为了不被淘汰,68%的学生把课余时间及双休日主要安排在专业学习上,且加上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多,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在调查“大学生活中您感到最苦恼的是什么”时,占第一位的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占第二位的是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
6、专业前途及毕业分配 学生对专业前途的信心也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调查显示,有26%的同学对本专业前途充满信心,43%的学生对专业缺乏信心。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的是什么”回答中,39%的学生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37%学生选择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毕业后打算考硕士博士占65%,去市级医院占56%,还有11%的同学希望今后能从事商贸金融工作,或毕业后打算去收入稳定,生活条件优越的单位工作。
7、有关教学模式、教师地位问题 据对80名临床医学院三年级学生的问卷分析,67%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课程以“满堂灌”的形式授课,形式单一;当问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等问题时,有80%的学生认为至少有1名教师使他们感到很钦佩,并认为有榜样作用。但仍有20%的学生心目中没有可钦佩的教师。
三、高等医药院校实施学分制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1、对学分制的再认识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以利于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及拔尖人材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促使教育者在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加速改革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强调满足适合学生个人的需求,学生有责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但现在许多学生没有这种责任心,往往不是根据专业课程本身内容的要求,而是看授课时间对自己是否方便,以及该课程是否容易取得学分,所以学生选课带有相当大的功利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对知识的割裂。
2、完善学分制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1)加强学生管理。学分制条件下,以班级为主体展开教育的组织形式已不复存在,传统的通过班级、辅导员强有力的组织形式去实施学生管理的途径遇到了困难,所以原有的学生管理机制和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也要相应的发展。要制定同现阶段相适应的一整套学生管理措施,引导他们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2)完善教学管理。继续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要有一支精明强干的教学管理队伍。要防止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滑坡,教学过程要增加灵活度,但对教学要求和管理不能松懈,要进一步理顺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对学生选课指导,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系部学分制咨询小组的作用。在学分制管理上要创造条件,逐步争取医学主干课程按学期开课,以便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及重修。
四、学分制下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国内外医学教育研究的进展 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显示,中医药善于从实践中汲取养料、勇于继承及扬弃、独树一帜、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贯穿至今。在现代科学突飞猛进、传统文化与道德取向面临挑战之际,强调中医药人才的独立个性及创造性思维是实现超常跨越,并能不断融入主流文化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
创造性思维及创新精神一方面要体现在能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获取新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培养和建立起积极向上、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适应发展的健康地个性,能独立地吸取人类科学文化领域内的各种合理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善于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具有终身学习的兴趣及技能。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忽视教学中易感受、体验过程及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未能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者及主体;以专业为主导的单一课程设置也拉大知识面与社会需求之间距离。风行全球的“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及奥斯坦等人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了机械、呆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只能扼杀人类巨大的潜能,而发展灵活多样、生活活泼、适应个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动机、兴趣、意志性格以及其他各种个性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又是决定创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一个前提。认知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就明确指出:“当估量要改变课程艺术的状况可能需要做些什么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学习动机的性质……这些事情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我们学生的兴趣也有关系。”歌德也曾经讲:“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后的东西都是对真理的热爱”。兴趣―爱好―专长―成材,也成为一种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将个体的全面发展同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坚持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专门知识技能训练与科学人文素养的协调,充分地开发个体的智能,培育高尚品德、健康心理、富有学识和创造力的全面人才。教育的价值取向也越来越以以道德的取向为依托,并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一切协作精神、集体观念、科学诚信等创新要素也往往构筑于道德概念之上。
从国外医学改革的趋势看,一方面加强以问题为基础的PBL学习模式,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绝对界限,大力推进了多层次、交叉性学科整合,并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认识到实践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早临床”模式增强学生的初级医疗学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高层次医学教育中不断引进了文化背景及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英美等国已尝试制定合适的自我评价等级及批判性能力评估标准,努力打造自信概念,培养做医生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强化医学生将来应具备的对患者、同事、社会的责任感,并将此作为创新素质的中心加以营造。
从中医教育发展来看,尽管近50年来进行了多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但基本上都是在专业层面上的调整,而调整结果未触动中医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专业知识仍然单一,缺乏多样性,自然科学基础较为单薄。教学模式上“重技轻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背景在营造个性方面的作用,与以记忆、灌注、强制为特点的输送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因此突出中医道德、文化特色重要意义,从兴趣、智能、个性等创新层面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尤为迫切。
2.设想 以个性培养为起点,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在学生与教师两个层面,围绕素质与创新能力,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将中医特色、道德取向、个人价值与文化特点融入其中,充分落实“厚基础、宽出口、高素质、能动手、个性化”的教学要求,为提升我校教学质量,造就适应21世纪的开拓性、强竞争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提供条件。
⑴课程设置方面。①改变单科性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实现文、理、医结合和互相渗透。在课程设置上优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行为学科及中国优秀文化课程的比例、科目和内容,减少非本阶段必须的专业课课程,加大素质培养的力度;在课程序列安排上,尝试专业课程的重心后移,早期强化自然、人文、行为学科课程,尤其对本科长学制人才培养中进一步优化前期文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全学程的综合素质培养。②从中医教学特点出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办法,根据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③深化临床教学及实验教学改革,将“早临床、多临床”拓展为“早实践、多实践”。通过初级化社区医学实践、小型综合性实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型研究课题等方式,多层面培养学生中医特色价值观、人文素质以及实践能力。
⑵教学内容改革方面。①在整个课程体系范围内,通过时压缩与结构调整,加大指导性自学比例;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授与自学讨论、专题考察、基本功训练、小组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②通过网络与课件建设,构筑网上教学平台,强化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反馈。③打破学科界限,加强中西结合、医理结合、医文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课程整合。同时根据中医院校的教学特点,突出核心课程及课程核心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盘活教学资源。④以深化“两课”教改为抓手,转变教学方式,通过与古今中外多种哲学流派或思潮的对比教学,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的信服力,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取向。⑤在其他人文学科教学方面,加强古代汉语、外语、信息技术等工具性学科教学的力度,丰富和强化人文学科的应用性教学模块,强化学生阅读文献能力。⑥更新教学内容,着力编写具有高新水平的中医学主要课程教材与多媒体教材。
⑶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方面。①改革评价方法,增加、改革考试手段与方法评价途径,引导教学观念的转变。优秀评价向个性化思维及创新观点倾斜,增加综合能力与临床人际交流能力的评价力度。②改革奖学金评价体系,增加个性化评估项目和奖励力度,保护个性化创造能力的发挥。③增设各种形式的学生与教师论坛或学术刊物,为个性化思维的发展提供舞台,在各种观点碰撞中促使创造性人才涌现。
⑷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①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从注重共性教育转变为发挥个性和专长的多样化教育,从一次完成论转变为终身教育论。②教师是主力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在政策上给予激励保障,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之一。③体制要改革、制度要更新,继续深化与文理工综合大学联合办学的体制改革,实现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制度更新,建立各种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制度创新的目标,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