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论文17)

发布时间:2008-09-24

顾 璜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教育将成为医学教育的必然途径。为了适应医学人才从业素质要求的广泛背景,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多维知识结构。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组织保障。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为做好迎接教育部2007年教学评估工作,须主动改进教学管理思路,把全面配合和推进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l、办学观的更新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决策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事关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大局,具有前瞻性和方向性。它主要包括办学方向、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它是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当前,学校要转变过去传统单一的质量观,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层次、类型,找准在人才市场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除了要继续办好中医学、中药学、针推学、护理学等传统专业之外,积极探索与中医中药相关的新型专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主线是全日制普通高考招生的学生,在确保主线的基础上,拓展对外留学生教育与成人教育,这两类教育是一项重要补充。

   2、人才观的更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按国家计划要求来实施。专业按工种设置,毕业生被分配到对口的专业岗位上工作,只需要发挥单一的专业功能,很少有职业的变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适应性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体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加快,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基础、较强的适应性。以创新性人才为依托的知识经济,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面对大量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并创造性应用的能力,具有适应变化、适应环境、寻找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条件的能力,还要有敢于追求真理、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的本身就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终生学习。一言以概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观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观以传授知识为教育目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没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以填鸭式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忽视了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现有知识的鉴别、批评能力的培养。教学管理上,“从一而终”,强调整齐划一,缺乏弹性;注重过程管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重视,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观,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压抑了创新人才的成长。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持之以衡地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教学目的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自学、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组织上,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机制。近10年来,学校不遗余力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反复提倡课程体系改变;削减课堂面授与调整教学时数,试行PBL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早临床多临床,提供与患者直接沟通的条件;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树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l、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

   当前社会正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这是一种本质性的社会变革,对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改革与人才培养有关的各教学环节,构建一个适宜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新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中,需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驾轻就熟的教学流程、甚至一些干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教学法则。所以,从广义上说,教学改革包含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必然触动教学管理思想的变化,各类内容的教学改革需要以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作为保障。所以开展教学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教学管理的思想,形成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管理职能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优良的学习环境。“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通过改革最终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对培养新型人才发挥保障作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机制。当然,教学改革会促进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改革不能滞后而应该超前于教学改革的进程,只有这样,教学管理才可以发挥对整体教学改革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2、教学管理环境的改善

   今天大学校园已融人社会大系统之中,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明与校园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校园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入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须进行持续不断地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打破原来的教学格局,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大到整个教学体系,具体到各个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设置都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必然同已经长期与旧的教学体系运转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发生冲突。特别是有的教学改革是探索性和尝试性的,可能与常规的思路相去甚远,也很可能会出现失败,对此,教学管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是鼓励还是限制,是创造条件还是放任自流,结果会截然不同。因为整体教学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具体的教学改革探索又是极其脆弱的,非常需要一个宽松、适宜的改革环境,包括政策、气氛、机制等环境,其中教学管理环境尤其重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各种政策措施要顺乎当前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从宏观上引导改革方向,也要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改革创造软硬件条件。

   3、教学管理成果的落实

   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会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而由于高等教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教学改革成果必须通过教学管理工作加以综合和集成并辅以相关的配套措施才能形成科学实用的成果。回顾学校近20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历程,确实出台了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改革举措,通过实践,取得了成效。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明确认识,要巩固与扩大改革的硕果,须注重教学管理的平台建设。所以,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就应具备组织管理教学改革的新职能,应发挥对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作用,也应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大成者。教学管理中应有专门的措施以统一改革思路、推动改革进展、固化改革成果、制定配套措施、推行改革成果。

   4、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教学改革无疑给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首先,与教学改革相伴的是一次教育观的革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背后蕴涵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每个教学管理工作者都必须深刻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研究教育发展的背景、教育功能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正确解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其次,教学改革将逐渐改变原来的教学格局,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了解教学改革的实质、内容和过程,研究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是发挥教学管理对教学改革保障作用的基本前提。因此,保持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政治方向正确,工作方法恰当,有奉献精神,作风扎实,思虑周全,善于总结,勇于改革,能着力将教学管理与教育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