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思考(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论文12)

发布时间:2008-09-24

徐竹林  顾璜  车立娟

  [摘  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谁就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争得21世纪发展的战略主动。本文详细分析了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的必然性,并提出21世纪质量的新概念及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标准。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评价    教育质量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全球化浪潮日趋逼近,知识经济日渐到来,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为创新人才之间的竞争。随着我国进入 WTO后,外国教育机构的加入使我国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迫使教育要在人才质量上树立一个人才质量观,以质量取胜,赢得市场的需求。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导致生源流动的国际化,出国留学年龄低龄化,使我国的教育市场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各种国际教育展空前兴旺,充分表明生源的国际化。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的传统价值观、意识形态、德育教育提出挑战。教育为谁培养人才,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迫使高等教育要以教育质量评价、监控作为关键手段,来应付各种挑战。目前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标准与人才质量标准上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社会需求的影响,如正确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把握对合作、竞争和意识的理解,根据社会、人的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创新人才,除了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存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包容豁达的个性特征,知情意相统一的完善人格外,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不满足于既定的结论和答案,有辩证思维方法,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有新颖的观点,善于超越现有的认识水平。

   二、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80年代中期以来,部分西方工业化国家高校在努力维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一种新的教学质量管理思想方法―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这种思想方法代表了当前国际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方向,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教育领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自90年代以来在教育管理(尤其是学校层面)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的质量管理思想对教育领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戴明循环(DemingCycle,又称PDCA循环)即:计划( Plan)、执行( Do)、检查( Check)、总结( Act)和14要点,为越来越多质量管理专家和教育理论家不断探讨以使其适用于教育领域。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它要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又要适应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变化;另一方面,他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利于高校树立自我约束、自主发展、提高质量、注重特色的意识,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去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又要自觉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宏观管理和质量监督。

   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高等教育评价的性质、主要目的、基本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形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从而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全国各地许多高校大多进行了教育质量监控的实践和研究,上海市作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取得较好成效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已取得一定进展,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和发展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体系。但就整体状况而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研究尚不完备。1998年在“上海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讨会”上,对上海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阐述提出,要求各高校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目标系统、运行系统、信息系统和评价系统等子系统,形成稳定的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程序化的管理体系。

   三、高等教育质量的概念辨析

   (一)质量的新概念

   l.21世纪质量的新概念,从“合格产品”到“用户满意”。20世纪的质量观念,简而言之是“合格”,在短缺经济时代,一个产品只要符合国家或行业颁发的技术标准,就是合格产品,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后,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质量标准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合格的产品不一定全能成为商品,有的甚至成为无人问津的“合格的废品”。在21世纪人们的价值期望和要求是,本质上完美,经济上买得起,功能则由使用者来决定,质量的最终标准是“用户满意”,所以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必须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相关连。

   2.从可持续性发展角度看,“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重要,单纯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年增长率长期保持在6-7%以上,可是当资本运行的极不正常以及国际货币交易商的炒卖时,使这些国家陷入危机,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带来的产值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只占30%左右,而工业发达国家已占60%之多。

   3.21世纪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这需要运用各种监控、评价手段来保持和创建质量与品牌。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1.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教育跨入新世纪后,使得其内涵在传统使命的基础上,增加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这一新的使命。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使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具有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的创业能力。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就体现为“针对性”-一即培养人才的社会针对性。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应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要根据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背景进行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监控。

   2.“文凭含金量”与“教育文凭属地化”,我们在研究教育过程的投资效益时,首先考虑的是教育产品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质的对比,之后才谈得上资源消耗与教育产品之间的量的对比,换言之,只有当教育过程的劳动成果是“有用的”,产生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产品,才取得了经济效益,才能进而在资源消耗和有用教育产品之间进行量的比较,对投资效益的大小进行衡量。但是每一所高校由于办学传统、教育观念、投入水平、质量自控水平等不一样,那么其教育文凭质量是不一样的。总之,20世纪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产出质量”,而21世纪则是“适应性质量”。

   四、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应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一)适应性

   1.高等教育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获得的社会认同。

   2.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检验高等教育的尺度。

   (二)多样性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高等教育活动呈多样化,保存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探求未知领域、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及科技开发、应用等方面的要求,大学直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于社区和国家建设等,这些活动同时也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系。

   (三)发展性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在研究探讨高等教育质量时,应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而不应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改造教育;高等教育系统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社会环境中得到人、财、物的支持,又不断地向社会提供专门人才、科技成果和直接服务。社会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系统规模、结构、质量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因此,高等教育系统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在社会的检验中才能得到验证和提高,否则就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其最终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只有通过发展性的质量标准来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产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发展性质量”是高等教育适应性质量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志勇等.应对加入WTO 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策略.中医教育,2002(2).

  [2] 张伟江.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更高层次内涵的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1).

  [3] 王奇.转变观念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