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华
随着我国政府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各行各业都在谋求应对挑战的策略。作为为中医药产业提供核心竞争力元素的高等学府,上海中医药大学不仅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职责,而且,也有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和世界各地培养、输送中医药高级人才的义务。按照上海市委市府的规划方案,上海中医药大学将于2003年整体搬迁至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与那里的生物医学高科技产业及信息高科技产业聚合,并通过园区内的体制与制度创新,裂变产生巨大的科技创新能量,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超速发展,进而预期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根据市委市府的决策,上海中医药大学正在积极筹划落实方案与措施,以冀抓住学校历史上又一次出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抢占制高点,构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创新高地。
一、资源积累与集聚准备
上海中医药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成立于1916年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56年成为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1985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正式成立,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运作体制。大学原名上海中医学院,1993年,经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
在恢复办学至今的近半个世纪内,上海中医药大学集聚了大批国内中医药临床与教学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与世界各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对我国的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其自身也初步完成了前期积累,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大学是1999年国家教育部首批评审通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之一。大学聚集了以胡之璧院士为代表的600多位专家与教授。在已设置的八个专业层面上,其中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按摩学、中药学(大专)等,大学以学分制的学业管理模式向包括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和外国留学生在内的4000余名在校生提供数百门学习课程,形式多样的课程“套餐”以及充满弹性的修学选择,使得学生在整个求学期间个性得到张扬,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得到提升。根据大学在专业领域已达到的水准,目前,包括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内的所有一级学科均为国家授权的博士生培养点,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与教学相关的二级学院覆盖课程和临床教学的所有层面,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推学院、奉贤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曙光临床医学院、龙华临床医学院、岳阳临床医学院等十个二级学院,为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殚精竭虑,成就卓著。
与大学的功能相匹配,大学拥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不仅为大学的临床医学教育和科研提供了雄厚的智力支持和实践基地,而且1800张床位和3000余名医护人员还为全市、全国以及世界各国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年门诊量超过180万人次。由18家中医医疗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不仅为临床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后援支持,而且,也构筑起市内外交叉覆盖的中医药医疗信息网络。三所附属医院如今拥有中医肿瘤、中医胆结石、中医急症、中医肝病、中医推拿、中医妇科、中医医疗质量监测等七个国家级中医医疗协作中心,还拥有三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和24个市级中医医疗协作中心。学术创新、医术精湛、精神文明、博采众长,三所附属医院的全体员工充满海派特色的中医风范,蜚声海内外。
由于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与大学实行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其得天独厚的运作机制为教学与科研结合提供了最佳的资源配置模式。目前大学有十二个研究所,大学的科研水准一直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大学拥有的重点学科包括:国家科委工程中心1个(中药制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学科3个(中医外科、中医内科和中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肾病、中医针灸和中药生药)、省市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中药学是上海市“重中之重”优势学科)、上海市领先学科2个(中医肝病、中医外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3个(中医肝病、中医骨伤和中医针灸)。大学拥有的重点实验室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3个(中药生物工程、中医肝病和中医证)、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1996―2000年,大学共中标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8项,2001年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总经费达1700余万元。大学还积极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工作,并提供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用力地促进了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R&D水准的提升。
产学研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产学研的良性互动,而且,也能为大学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1999年以来,大学的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校产的主干。学校单一投资主体的格局有了显著改变,在近二年中,通过多元投资合作,学校直接参股组建了6家企业,注册资金达7000万元,其中学校占股1761万元,拥有合作经营股东权益135万元。大学的产业在全校员工的关心与支持下,正进入新一轮蓬勃发展期。
对外教育与交流合作一直是大学倾注全力始终关注并努力开拓的一个工作领域。大学目前与13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从1997年至今,共达成合作协议62项。世界各国友人与国家首脑频繁来访,大学的声誉不断提升。目前,在校长期留学生有205人,短期留学生每年达400余人次,大学拥有的留学生规模数居上海市高校前列。目前,大学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同时也是该组织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大学的国际教育学院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随着对WTO规则熟悉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医药教育的海外市场开拓工作力度将逐步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我们民族特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医药教育的国际贸易前景是阳光灿烂的。
二、发展规划与战略选择
2000年9月13日,上海市政府决定上海中医药大学整体搬迁至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按照市府领导的要求,大学确定了新校整体设计方案必须体现“前瞻性、超前意识”的设计原则。通过向海内外公开招标,发动全校师生参与评标,最终确定采用美国GENSLER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方案。根据该方案的模拟全景图显示,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充分体现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化时代气息、功能分区合理、绿树成荫,喷泉点缀、环境优美的崭新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将耸立在东海之滨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新校区占地547亩,其中教学用地400亩,生活设施用地147亩。
大学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继承、发展、创新中医药学,主动适应上海及全国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改革和创新,主动迎接国际中医药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
大学将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医疗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科研水平和学术竞争力;初步建成中医药信息系统,为教育、科研、医疗和产业的发展服务;发挥教研医一体化的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教职工待遇。
大学的规划目标是在加强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实践教育的前提下,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坚持高层次、研究型、外向型的发展方向,走多规格、多模式办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把我校(院)建设成为全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科研、医疗的重要基地和中医药学术交流的主要窗口,努力将大学建成一所“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社会主义中医药大学。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将依以下路径展开:
(一)实施争取政府支持战略:大学整体搬迁是市政府的宏观决策,政府不仅在制度供应上会给大学以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且,在资金等方面也会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但是,所有这些政府的支持,都需要大学以积极的工作和争取去获得。因此,大学必须在观念、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凭借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政府的全力支持。
(二)实施精英战略: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根据上海市大学毛入学率已达到的水准,上海市中医药高等教育主要应选择以培养中医药精英人才作为战略重点,在充分关注本科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层次的英才教育;在稳定本科生规模的同时,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将是大学的战略选择。英才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突破能力上,这一战略选择将对大学的师资水平提出新的挑战。
(三)实施学科群发展战略:学科群发展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高度综合、相互渗透,形成了三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和汇流型学科。大学将选择骨干学科为龙头,建设和发展学科群,促进中医药科学的突破与发展。
(四)实施品牌战略: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一座崭新的中医药大学,以及凭借自身积淀的综合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建立起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国内乃至于国际间的中医药教育品牌,贡献社会和中医药事业。
(五)实施组织结构创新战略:按照管理学理论,大学将注重借鉴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些成果,积极探索采取诸如“矩阵式”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重点是加强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变垂直管理模式为分级管理模式,使二级学院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行政管理权。同时,充分发挥专家在学术管理与专业领域的决策咨询作用。
(六)实施市场诱导战略:大学将以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为导向,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本着务实的态度,加强与企业、医疗机构、民间组织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与此同时,谋求自身的发展。
(七)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是顺应当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入WTO以后中医药教育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竞争,在世界教育的环境中,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找准差距,促使我们与时俱进,努力奋斗,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合理地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品牌、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评估体系等和借助国外的教育经验,都将是提高大学教育水准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积极利用WTO对所有成员国普遍实行的规则,努力开拓中医药教育的海外市场与远程教育市场,吸引更多的境外人士学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培养对中医药理论的兴趣。
(八)实施提高教育质量战略:以上战略的实施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大学必须始终贯彻以教育质量为自己的生命线。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等学府,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其永恒的主题。大学将通过实施包括学分制、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课程考试试卷分析与质量评估、整肃考场纪律等一系列手段,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未来。
长风破浪会有期,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在上海市委市府的关心下,通过大学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建设成为国内外中医药人才的创新高地,充满古老传统的中医药事业必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焕发出现代化的风采,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必将闪耀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