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本科专业境外人才培养的思考(教育教学管理改革论文9)

发布时间:2008-09-24

乔静华  应丽君

  摘要:中医药国际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中医药对外教育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基于对高等中医专业境外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研究基础上,根据目前中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观实际,构筑符合境外中医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本科;境外人才培养 

  中医药在国际上逐渐被广泛接受,呈现出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跨越文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医药的对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国际环境。根据境外医疗卫生市场对中医人才的需求,校准境外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加入到中医药队伍中来,保证中医药的留学生教育进入高层次的良性循环,繁荣中医药对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我们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中医本科对外教育面临的困惑

  多年来中医药对外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由于境内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医疗需求、中医药医疗机构形式的不同,根据国内中医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对外教育已很难满足留学生的需求。

  1、现有专业设置与境外中医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50年来,随着国内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更清晰,具体内涵更全面,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专业(中医、针灸、推拿、中药等)设置和教育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医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很多国家和地区输送了不少的中医人才,促进了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壮大。但根据中医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客观实际,中医作为补充医学的重要分支,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在执业行医范畴需要掌握更多的中医药理论和熟练应运中医的各种技能。然而,目前我国中医专业的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细化,对留学生学习全科中医的需求带来一定的局限,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针对性的不协调,削弱了人才的发展潜力和普遍适应性。

  2、现有知识体系与境外中医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中医药教育较西医医学教育涉及面要广(中西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理论等双学科知识体系),且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的尚未成熟,教育的层次性不够,直接导致前期教育负担过重,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方面有待提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的知识体系,一方面使汉语刚达到专业学习要求的留学生在前期学习时面临很大压力,另一方面又感到中医内容不足,西医内容太多。学生学习困难不少,困惑更多。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没有得到和谐的发展。

  3、现有人文素质教育与境外中医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本质不是物质生产活动,而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很难想象单一职业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才可具备综合的能力和全面的素质。因此,我们在培养境外留学生的教育理念上不仅是要培养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养成其健全的、对中国具有友好情感、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近年来,以“加强素质教育、增强质量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观念已被广泛接受,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对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留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上,我们围绕厚基础、强能力的要求进行知识构架改革调整的多,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人文教育适应性和针对性思考相对不够。

  二、对中医本科境外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各个时代的共同要求。就中医对外教育而言,就是培养中医境外人才。只有全面、正确的把握境外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要求,才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因此,纵观上述中医对外教育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应对中医本科境外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个再认识。

  1、新医学模式的确立与境外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人类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迫使医学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超生物模式转化,形成了今天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新型模式,医疗活动也从单纯治疗拓展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征。医学模式和医学服务的根本性转变,要求培养目标必须是综合型的人才。为此,我们认为,顺应新医学模式的发展,境外中医人才的培养,应根据“拓宽口径、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市场”的要求,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确立中医对外教育教学体系,强化中医特色教育。

  2、执业医师分业制与境外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韩国、新加坡、泰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采取分业制,即每位职业医师只能从事一种医学,取得中医行医执照者不得从事西医,取得西医行医执照者不得从事中医(部分西方国家允许西医从事针灸工作)。这和我国中医执业医师可从事中、西医两套医疗行为的执业制度是截然不同的。鉴于中医在境外执业制度的所限,我们认为,对中医本科境外人才培养规格,在明确医学人才共性标准外,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对中医药特色的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教育有明确的要求。

  3、医学教育的终身化趋势与境外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教育重在基础已成共识。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21世纪,医学教育目标由原来的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也揭示了本科教育基础性的重要性。在境外人才培养规格上,我们认为,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对能力的培养,应把培养独立摄取和应用信息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充分重视培养留学生具备持续接受教育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人才的充分发展营造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优化中医本科境外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思路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在确立境外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对实现目标具体细化的思路是:

  1、加强中医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中医思维方式

  增加中医基础理论课时和中医技能课程的同时,把中医经典课程由原来的选修调整为必修。中医药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的根基,是对中医药学创立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医各家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和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学当求径,按照从源到流或从流到源的途径,系统学习内经、伤寒、金匮和温病等中医经典著作,为学生学习中医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树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中医人文精神。

  2、加强西医课程建设,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中医境外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留学生西医课程教学大纲。除西医基础知识外,以学校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临床必修课程(共性层次)和选修课程(个性层次),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需求。

  3、汉语教学不断线,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传统中医,对留学生的汉语理解和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虽有HSK考试,但汉语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中医专业的学习。为此,我们结合专业学习要求,编写相应专业汉语教材,开设专业汉语课程,保证学生专业学习期间汉语教学不断线。这样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又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4、增设选修课程,拓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学分制改革所提供的广阔空间和体制优势,在课程中增设中医特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辅修模块,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需求,为境外中医人才具备全面的治疗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5、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加深专业理解

  中医药理论根植于中国的古代哲学,通过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将更好帮助学生在宽泛的知识背景下理解和掌握中医,真正领悟到中医的真谛。为此,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以强化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激发留学生的中医求知欲望,塑造健全人格。

  四、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教学目标管理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完善的目标管理。针对境外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1、小班教学和合班教学相结合

  为了保证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开展,对留学生采取小班化的教学活动。理论课每班不超过50名学生,实验课每班不超过25名。同时利用学校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特色,对任意选修课采取和中国学生合班上课的方式,达到语言和文化的双重交流。

  2、实时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

  学院对首次担任留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执行试讲制度,并按照学校质量监控中心要求及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目标,通过专家、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估和学生满意度调查统计分析,以保证学校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确保教学目标完成。

  3、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

  在课程教学中重视过程的考核,使学生在不断复习,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避免出现平时任意放松考试临时突击的现象。在整体教学过程中重视目标考核,根据专业学习要求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通过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积累性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培养目标将会更清晰,培养的人才将会更符合国际社会的需求,从而促进中医对外教育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