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刚 张挹芳
摘要:作为一年级新生的导师,就如何有效地加强新生素质培养,指导新生尽快熟悉本专业、热爱中医事业,并在学习方面帮助新生科学地选修课程,传授新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作了积极的实践和有益的探索。
为了更好的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我校于1999年10月对本科生试行导师制。受学校的委托,我们作为1999级中医基础医学班的学生导师积极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我们既是学生的基础课教师,又作为十几名本科生的导师。在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的领导下,我们进行了导师制实践的有益探索。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全体师生1年的努力,使学生无论在素质能力方面还是在学业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一、导师的职责
学生导师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跨人中医药大学的莘莘学子。他们年轻好学,对大学的一切既好奇又陌生。学生导师的职责是:①引导学生加强素质培养,鼓励学术创新,指导自学。②帮助学生了解我校学分制的实施规定、课程内容及教学计划,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修课程。③向学生介绍中医药的历史、现状、前景,培养学生热爱中医药事业,树立为中医药事业奉献的精神。④切实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密切与学生的联系。
二、科学地选课
一年级新生年轻气盛,在选课时往往随意性较大,甚至学校开什么课就选什么课,多数同学都选了十门以上的课程。对于学生渴求知识的上进心我们给予鼓励,并对他们所选的每一门课都进行介绍,帮助他们理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关系。根据中医理论的自身特点,一年级新生应先学好中医、西医的基础课程,以后再选专业课。这样才能有较充裕的时间把中西医的基础课程学得更好。少数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任何一门课程都难以割爱,我们就帮助他们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使学生在短期内对学校的课程安排有了理性的了解。
三、传授学习方法
由于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学好中医有着和学习数理化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导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联系的紧密性,使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意识到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邀请各专业课的资深教授介绍本专业的特点和方法,这些资深教授从自己的治学经历谈到本学科发展,从本学科的专业特点谈到具体的学习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对学好每门课程充满信心。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上的接受能力亦不尽相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建议他们多选一些课程,适当地看一些专业杂志和相关的专业书籍,着重向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建议他们选课适当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力争学得好学得活。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一年级新生今后的学习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四、培养自学能力
中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靠老师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去掌握记忆。而大学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只能是建立在对本专业的深人理解和热爱上,不然就谈不上自学,充其量只是被动地应付各种考试。而一年级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对专业内涵和专业前景的认识。当我们和学生交流时,鼓励他们到图书馆寻找有关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资料,并建议他们阅读历代中医名家前辈艰苦创业、治学论道的著述。让他们参加学校里举办的各种中西医前沿科学的讲座,了解中医在当代医学科学界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只有具备敬业创业精神,学生才会自觉地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使学习效率产生质的飞跃。从中医基础医学班的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对新知识的感悟和掌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实践是掌握理论的重要方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我们发现,学生对中医事业有了深一步的了解,由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当学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了解,更渴求到临床亲自体验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于是我们及时安排他们到中医临床门诊,跟从有带教经验的老师抄方,使他们对中医的藏象理论、望闻间切及临床辨证有了形象化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为学好下一阶段的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对中医学不再有枯燥乏味、虚无缥缈的感觉,对中医学有了认同感。在“小学期”。的临床实习中,中医基础医学班的学生表现出比同年级其他学生更好的领悟能力和求知欲望。
六、讨论
在导师制试行1年的实践时间里,学生无论在素质或学习能力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60%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第二学期比第一学期有显著的提高。学生用于复习迎考的时间有所缩短,而且用于课外学习的时间有所增加。在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的过程中,学生导师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事实证明,如果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真诚指导和支持,就会显示其对学业的创新热情及求知的探索乐趣。
我们深有体会的是:在实行学分制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和掌握各种医学知识之精华,仅依靠用功苦读是不够的,必须变传统的知识教育为创新教育,努力探讨新的认知规律,拓展教学中的知识创新功能,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开阔眼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