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 张建中 吴佐忻
在实施振兴中医战略的行动中,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为适应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新情况,根据中医药学继承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在历代中医药学者、专家的成果结累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创建了中医医史文献学。中医医史文献学是一门由中医药文献学、中医学史、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医古文整合而成的复合型、交叉型新学科。本文试对中医医史文献学的性质、任务以及研究重点进行初步的讨论。
一、中医医史文献学的性质
在党的中医药政策和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1956年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4所中医学院成立,是我国中医药教育正式纳入高等教育轨道的标志。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要求,中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中医文献学学科先后创建,中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中医文献学课程先后开设。这些学科、课程、教材,是“教书育人”和培养岐黄传人的重要工具。
中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和中医文献学是4门相互关联而又各具特色的学科。
中医学史,是一门按照时序对客观存在的中医药史史实、文物、资料进行科学考察的学科。它研究中医药学的演变进化过程,考察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继承、创新过程和发展规律,探讨中医药学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轨迹;它向人们提供中医药学发展的普遍法则,使我们从本末源流和因果关联中科学把握中医药学发展的大趋势。
医古文,是一门研究古代医著语文现象的学科,是学习中医中药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和掌握医古文知识,可以使我们具备阅读、理解中医药古籍的能力,为古代医籍的学习和研究扫除文理上的障碍。它将对中医药的继承、发扬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是一门具有研究性和提高性的学科。它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总汇,蕴藏着历代许多医家独特的方证药法和医学理论、学术见解,不仅可以开拓思想、扩大视野,还可以丰富治病的方法与提高治病的效果。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是深入发掘和进一步钻研中医学的必修课。
中医文献学,是一门通过训诂、校勘、辑佚、发掘、整理等手段,梳理、研究历代中医各学科和流派产生的源流,梳理、研究历代中医药的发展成果,梳理、研究中医药文献的形态、种类、沿革、价值等的学科。中医药文献研究,从来就是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的源头,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一大支柱。几千年来,中医药学精湛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学术经验,主要保存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文献之中。中医药学之所以至今能够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雄风依然强劲,基础理论继承、研究、创新和临床治疗、研究、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活水源头。中医文献研究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是中医药学“基础中的基础”。只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正本清源,承前启后。中医药教材的编写,中医药科研立题的选项,疑难杂症的治疗,都需要大量的中医药文献的积累、参考、挖掘、开发。
中医学史、医古文、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和中医文献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请注意:中医药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医药文献是必读的,而这首先需要具备和运用文献学知识和医古文知识的能力;中医药文献则是中医学史研究的主要素材;中医学史上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与实践经验,是中医文献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中医循证医学在内的当今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其方法就是针对病人,从大样本病例文献分析,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由此可见,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本文开头部分提到,中医医史文献学是一门由中医药文献学、中医学史、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医古文整合而成的复合型、交叉型新学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医文献学、中医学史、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和医古文是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的4个主要来源和分支。但是,中医医史文献学又不是中医文献学、中医学史、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和医古文的无机堆砌或简单相加,它与中医文献学、中医学史、中医历代各家学说和医古文有着很大的差异与区别。主要的差别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集中中医文献学等4门学科的整体优势,形成合力,全方位审视、吸收、推广古今中外全部中医药文明成果,去伪存真,含英咀华,发挥扬弃,面向未来,造福人类。中医医史文献学是中医药学入门和深造的钥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的主要载体和渊薮,是中医药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中医药各门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石。中医医史文献学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中医学、中药学等理论与知识,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发展规律与历史。中医医史文献学以中医文献学为本学科枢纽和内核,以医古文为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对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对中医药学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探讨,从多层次多方面阐释、发掘中医药文献的精髓,研究历代中医药文献的理论、实际应用价值和相关知识的演变脉络,为探索现代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医医史文献学的任务
现存的中医药古籍达1300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整理出版了将近1000种。因此,中医药文库中(其中包括散失在海外的中医药古籍以及外国学者撰写的中医药著述)还有大量的资料,至今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挖掘、钩沉、整理、出版中医药古籍,今天仍然是一项艰巨、复杂而繁重的任务。中医医史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以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史研究方法以及最新成果,对海内外历代中医药文献进行完整、系统的整理、研究、介绍,及时、全面积累、存储、研究现代中医药文献,提炼其学术精髓,总结其学术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药基础理论,丰富和发展中医诊疗体系,努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简言之,中医医史文献学的任务就是“整理挖掘、古为今用,百花齐放、争鸣提高,发展创新、造福人类”。
1、本学科是继承、创新中医药的关键
整理、研究、介绍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的基本任务。学术的发展贵在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是继承。中医医史文献学是继承、创新中医药的关键。在长期的治病防病、养生康复、延年益寿和探索人体的奥秘的实践中,依托浓厚的中国传优秀统文化底蕴,中医药学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学术经验、独特的诊疗技术,有着显著、稳定的疗效,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和欢迎,特色浓厚。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健康和繁衍昌盛、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做出了和正在继续做出重要的贡献,在传播到海外的历史过程中也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不对中医医史文献进行完整、系统、批判的整理,对中医医史文献学进行认真、深入的学习、研究,那么中医药学的提升、创新、突破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本学科研究必须紧密联系临床中医学实践
中医医史文献学属于中医药学中的基础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整理文献,弘扬学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紧密联系临床中医学实践。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一定要以中医药的开发与应用服务为宗旨,实现中医药文献研究与临床中医学实践交融,使之更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需要。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说过:“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这是十分中肯的。“中医临床-中医文献-中医临床”的特殊模式,说明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是完全一致和密不可分的。古代经典医籍作为中医药学术的源泉,是前人临证经验和医学思想、成就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受到后代医家的充分重视,并从中得到启迪,汲取营养,不断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古代经典医籍,可以提供确立治则与治法的思路,达到提高治疗的效果。现代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曾呼吁:“为了更有成就的创新,全国中医,特别是中青年中医,都先来个大温课,重读四大经典与历代各家学说,以提高临床和理论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中医学与21世纪的最新科技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才能闯出新天地,才能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新贡献。”运用现代技术方法整理、研究和使用中医药文献,整理前人的临床辨证用药思维和理论思维,以供当代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学习和参考。
3、本学科为把握中医药理论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材料
我们认为,中医医史文献学除研究相关学科的演变进化脉络外,更应对中医药学界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把握、驾驭中医药理论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借鉴的材料。中医医史文献学面临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的现状,结合中医药工作的实践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等实际,要求中医药学有新的突破和超越自我的新情况。中医药学要在新世纪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有跨越式的进步和突破性的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就必须在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方面做到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创新不失真,需要从中医学史方面揭示中医药学发展的规律,从文献学方面对中医文献的分析,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给予前瞻性、战略性的指导。
三、中医医史文献学的研究重点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吾能徵之矣。”宋代朱熹将“文”注释为“典籍”,“献”注释为“贤人”。许慎《说文解字》释“贤”为“多才也”。其引申义为,“文”是指书本记载,“献”是指贤者的学识。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编著《文献通考》,就是以“文献”题写书名的,他在该书自序中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可见此处之“文”是叙事,多源于书本记载;“献”是论事,多源于人们的口传议论。此后,“文献”的概念有了变化,在现代是泛指记录有信息、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用文字、图表、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所记录的科学文化信息、知识。
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和发展,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学,为人民健康服务,瞄准临床中医学前沿的热点、难点、重点开展专题文献调查研究,系统地整理、挖掘、筛选,推广应用,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的活力所在。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医药通史(含古代、近代、现代)、中外医学交流史、中药学史、中医专科史、中医疾病史、地方医学史、少数民族医学史、中医药人物、中医药学教育史等,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农学、生物学、哲学(包括佛教、道教、儒家等)等。所以,中医医史文献研究人员,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史哲素养和功底,需要有包括现代医药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我们认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的重点是人、物、事。所谓人,即著名中医药学家以及中医药人物,通过历代文献来研究有关历代中医药学家、中医人物的生卒年代、籍贯、生平事迹、著述和学术思想与成就等。所谓物,即中医药学文物和实物,包括中医药著作以及与中医药学有关的图画、石刻和各种器具等,其中属于文献学范畴的主要指中医药著作,研究内容包括考证和介绍其版本,以及编著、刊刻、流传的时间和经过,特别需要注重中医药著作所载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某一病症、治法方药的最早发现、发明或命名。所谓事,即历史上某一中医学术流派、地方医学、民族医学、中医药教育、中医学组织和中药业的创始、沿革、发展的过程以及重要医家之间的师承传授关系等。以上三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研究人物必定涉及中医药学著作、流派介绍,研究中医药著作必定涉及人与事,而研究事则必定涉及人物与中医药学著作。
中医医史文献研究也需要旁通中医药学信息学(中医学信息学、中医药信息工程学、中医药多媒体技术、中医药学信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和现代医药学信息学的知识。随着文献载体由纸质文献向机读文献、网络文献扩展,在中医药学科中,中医医史文献学应率先实现信息化。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在整理古代文献中的应用也是迫切需要的。用现代科技手段收集、分析、处理文史资料,就需要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结合,从而提高研究效率,有助于创新,促进中医医史文献学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开展中医医史文献学的研究,设计、启动和实施中医医史文献学研究工程,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编纂、整理如《中国医学通史》、《王清任研究集成》、《李时珍研究集成》、《黄帝内经素问校译》等方面的专著,使中医药知识转化为知识中医药,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的能力,扩大中医药核心专利的数量,为构建系统中医药新理论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