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专业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探索(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论文15)

发布时间:2008-09-24

叶启晓  王秀兰  俞宝英  秦  红  王丽丽

  [摘  要] 探研中医药专业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的意义和必要性,讨论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分析教学成本和可行性,评估实践课效果,交流课程启示和实践体会。

  [关键词]  人文社会;实践;中医药教育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它所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用人才,是衡量高校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随社会转型和现代生产力发展,高等教育面对两种挑战:一是怎样适应社会转型与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另是如何面对学生就业所面临严峻的市场选择环境和综合素质竞争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合理有效地调整教育模式与课程结构,因时所需地培养造就出一批批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课题。教育部高教司长张尧学先生认为,当前大学生急需培养四种能力:交流、动手、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1]。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人文社会综合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强化中医药学生人文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培养,2005年我们在学校教学处指导下成立课题组,利用上海中医药大学东迁浦东的新机缘,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以浦东新区张江地区城乡社区、张江高科技园“药谷”和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为依托,开展中医药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探索,不仅在学生和教师中间,也在学校和地方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下面谈些认识供讨论。

  1  课程建设目的与课程设计思路

  人文社会实践课是让学生用人文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锻炼提高人文社会实践能力和素质的难得机会。在构思实践课框架时,课题组认真研究了中医药学生的知识结构、承受能力、培养目标、未来可能的社会角色,以及他们自身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与素质的需求;分析讨论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所在的张江地区的区位内涵,认为张江地区是一个具有多元社会结构相互整合,不同层次人群混杂居住的社会区域。在这里,既有中国传统式的农业社会,也有与现代科技产业相互碰撞并迅速向现代都市化过渡的城镇社区,还有走在现代文明前沿的高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加之学校内具有丰富中医文化内涵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2]等等,都是可以就近整合为适应中医药学生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珍贵教育资源,籍此搭建起相应的实践课平台不仅集约可行,更具深远意义。

  为此,我们初步确定了:①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就近选点;②结合专业,把握方向,优选内容;③强度适宜,操作易行,经济安全;④教学相长,校地双赢,共同发展等几条原则。并在浦东新区张江镇人民政府、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支持下,反复磋商,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先行遴选出3个地点4个方向,做为第一批中医药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活动的项目。同时,对每个方向进行分解,列出难度适当的若干实践题目,供同学们选择和参考,以便使每个同学都能按其志趣确定出适合自己的实践选题。(参见表1)

  

表1  人文社会实践课内容-览表

  

点地

  

实践方向

  

参  考  题  目

  

张江地区城乡

  

  传统农村

  (传统农村社会的人口健康

  调研实践)

  

  ①传统农村的健康文化建设问题调研

  ②乡村社区的食品卫生与健康问题调研

  ③张江地区农民的常见疾病与医疗保障问题调研

  ④张江地区乡村环境卫生现状调研

  ⑤张江地区农民的卫生保健意识与疾病预防问题调研

  ⑥张江地区乡村农民的就医用药问题调研

  

  现代城镇

  (城镇社区的健康文化

  建设调研实践)

  

  ①现代城镇的健康社区建设问题调研

  ②城镇社区的食品卫生问题调研

  ③城镇农贸市场的环境与优化选址调研

  ④城镇军营健康文化建设与现状调研

  ⑤张江镇企业健康文化问题调研

  ⑥城镇中校园健康文化建设与现状调研

  

张江高科技园

  

  现代工业

  (药谷产业群的社会

  

调研实践)

  

  ①药谷中中药研发生产企业的比重和结构布局

  ②不同所有制药业研发生产实体的人才结构比较

  ③访谈一个药谷企业老总分析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成长经历

  ④解剖调查一个中医药研发企业的产供销过程

  ⑤药谷企业应用高新技术的现状考察与分析

  ⑥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药谷产业链中的位置与作用分析

  

中医药博物馆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调研实践)

  

  ①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示的中医药文化与历史考察

  ②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馆际比较

  ③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观众结构考察

  ④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分析

  ⑤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与艺术分析

  ⑥中医药文化传统在中医药博物馆的展示方法思考

  

  2  课程实施与效果评估

  课题组以2004级7年制医院管理班为主体,利用小学期两周实践课学时,实施教研活动。第一批有22名学生参加教研实践,将他们分成4个小组,每组指定一位老师带教。实践课前期先进行理论辅导,介绍实践内容、概况、步骤、要求、考核方法等;实践中认真遴选题目,积极收集资料;实践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做为实践课成绩考核的书面依据,并进行师生交流会。为正确评估教研效果,我们还从学生、教师、学校、地方4个方面听取反馈,获取评估信息。

  在师生交流会上,参加张江高科园药谷实践组的同学发言中,交流了他们深入药谷实践的过程,谈出了张江药谷行业的宏微观布局、结构特点和在国内外的地位与影响;分析了药谷产业链的研发生产现状,介绍了高新技术在不同企业的研发应用状况,以及相关企业产供销运行的基本环节;归纳出中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在药谷中的比重、发展状况和前景;探究品评了药谷中不同企业的人才结构,人才需求及人才使用、管理和待遇等情况。同学们既感到振奋又感到压力,既学到新知又悟出了方向。从而在基本素质和思想认识上都产生了飞跃。

  参加张江农村组的学生,深入乡村感触良深。其中,城镇出身的同学谈到所目睹的乡村社会与之所熟悉的都市社会的差别;农村出身的同学则从更高视角解析乡村人文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不仅看到中国都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落后的方面,也看到乡村社会飞速发展的成就和前景;不仅认识到农村卫生事业急待发展的紧迫现状,也看到国家和政府对之的关注和投入。比如张江镇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大,政府从关心身体健康入手,进而关心村民的心理、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构建和谐农村不懈努力。同学们学好本领为改变农村医卫现状的责任感得到激励。

  参加张江城镇组实践的同学讲述了他们深入35个不同社会组织和部门的感受。他们将张江城镇社区与毗邻的高科园人文环境对比。既看到高科园建设带动了原有城镇的发展,也看出两者在思维观念、管理模式、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和人口素质,以及环境建设和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差距。认为张江城镇社区应加快建设,以适应高新科技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张江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学们还就城区内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军队、商服和医卫等的调研实践做了精彩交流,提出许多建议,有些建议受到镇政府的重视。

  参加中医药文化组实践的同学,不仅谈到对中医药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也交流了走访相关文化场馆的感受,并运用自己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区位分析和对比,归纳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建议。他们问题看得准,思想有深度,是站在全社会的高度,用以人为本的观点分析认识问题,并籍此来把握问题的结论。可以体察到学生们对社会问题的综合认知能力的确提高了。

  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样的人文社会实践课值得上,有意义,的确增长才干受到锻炼,是难得的亲身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好机会。带教的教师从课程立项调研到带教开展实践教学,再到师生交流会,感到这种有针对性的人文社会实践课很有意义,课程不仅对提高学生人文社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对教师教研活动也有极大促进。学生是轮换的,但教研是连续的,连续而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把学生与教师,行业与社会,学校与地方,生产与科研联系起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教研中,教师本身的人文社会实践本领和教研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学校教学部门对开展此项人文社会实践课探索非常关注,认为方向对头,针对性强,方法和课程结构比较合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研活动,希望进一步研究并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文社会实践课基地,以期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希望能在探索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人文社会实践与产学研结合、学校教育与地方发展互动等方面积累经验。张江高科园管理层和药谷企业的负责人,对中医药学生结合专业来张江药谷进行人文社会实践,给予高度肯定与赞赏支持。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事情,可以逐步拓展到园区的各个纵深领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长实践能力,也发挥年轻学子的活跃思维,让他们来思考张江高科园的深层问题,为园区的长远发展献策献力,对医学生和医药研发企业都有益处。

  张江镇政府还把“打造健康和谐的张江新社区”做为中医药学生人文社会实践与地方工作配合的结合点,认为镇校联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前景广博,大有可为。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将专业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社会适应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学生们在调研报告中反映的人文社会问题和提出的建设性建议,亦将做为政府部门制定新一轮5年规划的依据和参考。

  3 教研体会与启示

  从课程全过程看,中医药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教研取得了很好效果。这样的实践课程,对于学校不仅有益于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门人才,也有益于促进办学模式向“产学研一体化”开放式办学的方向转变,还有益于及时获得行业发展的第一手信息,推动教研工作;对于地方,则完全可以将高校师生的智力资源和大学的科技资源与自身的智力结构相整合,把握好学生实践题目与地方发展所需的结合点,使之不脱离或直接纳入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计划,悉心指导,付诸实施,使学生实践和学校教研的智力成果,为地方社会建设和发展服务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其功效是多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

  但人文社会实践课探索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教研课题,它既包括认识观念和教研理论层面的内容,也包括课程结构和教研组织的每个环节,比如时间的合理性,形式的多样性,规模的适度性,内容的针对性,理论的科学性,以及教学成本的集约性,课程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不同类型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整合等,都有待在教研实践中不断研究。

  当今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后现代进程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着社会智力结构和劳动力布局,原来以精英教育为己任的高等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转型,社会的人才需求形势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都对传统的高教理念产生冲击。最近,美国一项雇主对大学毕业生素质需求的调查资料表明,雇主们最注重的素质中,第1位是“与人沟通”的技巧,第2位是专业工作经历,而学业成绩列在了第6位[3]。哈佛大学则不仅有一流的教授讲课,还以重视社会实践闻名于世[4]。社会对高校加强人文社会综合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来愈强,因此,国内外许多著名高校,都在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大对学生,特别是非文科学生的人文社会学教育[5]

  在我国一般高校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在非文科教学计划中,人文社会学教育和人文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大多比较薄弱,认识上偏轻。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人文社会实践课,但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实践内容和形式没有跳出课堂教育的范畴,把人文社会实践课变成课堂教育的别类形式,使学生们失去了投身人文社会中实践锻炼的机会;另种倾向是实践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相去太远,使人文社会实践课成为拓展知识和兴趣的活动。显然这两种倾向都偏离了人文社会实践课的宗旨,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加以调整,使其步入正确的轨道[6]

  参考文献:

  [1] 张尧学.高等教育面临哪些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5-09-15(5).

  [2] 叶启晓.走进上海中医药博物馆[N].中国中医药报,2005-03-05(1).

  [3、4] 杨宝忠.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23(11): 48-51.

  [5] 许智宏.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A].见: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

  [6] 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J].探索与争鸣,2005,(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