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英语”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论文10)

发布时间:2008-09-24

兰凤利

  摘要:“中医英语”,构建着由“英语”通向“英语专业课”( 即“双语教学”)的桥梁。然而,现已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几乎都存在着不少有待商榷的地方。本文对“中医英语”教材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重视“中医英语”教材建设;完善“中医英语”教材布局;“中医英语”教材应与时俱进,和国际接轨。

  关键词:中医英语;教材建设;建议

  从1956年至今,中医药高等教育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如今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与50年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英语专业课” (即“双语教学”)的蓬勃开展。“中医英语”,则构建着由“英语”通向“英语专业课(即双语教学)”的桥梁。中医英语源自中医英译。如果从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史》英文版,王吉民、伍连德合著,1932年第一版,1936年修订版)的出版算起的话,中国的中医英译事业已走过了74年。据初步统计,1980―2005年间,国内至少出版了28部“汉英中医辞典”。与之相应,“中医英语”教材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河南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等均推出了各自的“中医英语”教材。

  然而,现已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几乎都存在着不少有待商榷的地方。笔者具备中医学、英语语言文学双重知识结构,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中医英语”教学,在此,对“中医英语”教材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并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教学中使用到更好的教材。

  1 重视“中医英语”教材建设

      笔者认为,为了造就具有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能力的中医人才,卫生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重视“中医英语”教材建设,将“中医英语”教材建设纳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同样依据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或其它有关文件精神,实施“精品战略”,组织编写真正的《中医英语》全国统编教材,制作匹配的听说、多媒体教学光盘,以完善、丰富目前的中医英语教学,培养学生中医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发展。

  2 完善“中医英语”教材布局

      “中医英语”教材的布局涉及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微观上,“中医英语”教材应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理念进行编写;宏观上,“中医英语”教材应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本科段、硕士研究生段、博士研究生段,编写相适应的教材。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修订版)把大学英语明确规定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中学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英语”就是应用提高阶段的主干课程。“中医英语”教材亦应遵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听、说、读、写、译及词汇的基础上编写。

  然而,业已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多侧重读与译的训练,而忽略包括听、说、写在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笔者所能查阅到的最早的“中医英语”教材是198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由“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普通课、西医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李赛军主编的“供中医、针灸、中药专业用”的“全国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英语》(上、下),上册为基础教材,下册为阅读教材,计划教学198学时。我们可将该教材视为中医英语、医学英语与公共英语融为一体的“三合一”式教材,其中中医英语所占比重最大,从而体现了“中医特色”,题材涉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气血津液、中药、腧穴、针灸、病症治疗、古代名医等等。[1], [2]但是这套教材出版较早,内容亦比较陈旧。

  其后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较普遍地存在着如下问题:“课文”未标明选材来源,或编译者姓名,导致文责不清;对课文中出现的英文中医术语的来源和翻译方法缺乏必要的注释说明,或所介绍的翻译原则、方法与课文中出现的英文中医术语翻译原则、方法不符甚至相悖;课文中的词汇是否列为生词没有一定的标准(如对“该教材是在大学英语四级还是六级词汇基础上选编的”一类关键问题未列任何说明),即“生词”的认定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因缺乏中医学知识造成的错误、英文文法错误及编辑排版错误在教材中亦较为常见;等。

  同时,宏观上,目前也没有体现本科段、硕士研究生段、博士研究生段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式的阶梯教材。因此,目前三个阶段的“中医英语”教学呈现出无序、低层次重复的混乱状态。笔者认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编写相应的“中医英语”教材,使“中医英语”教学循序渐进。

  一般而言,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开始修读“中医英语”,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修读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课程。因此,“中医英语”教材应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四诊,八纲等中医基础类题材为主,注重听、说、读、译能力的培养,兼顾写的训练。

  硕士研究生,通常具有大学英语五级或六级以上的基础,修读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本科段“中医英语”。因此,“中医英语”教材应以中药,方剂,针灸,《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英译文选读,中医临床各科、实验研究、病例报道等中医临床应用类题材为主,注重听、说、读、写、译能力的综合培养。

  博士研究生,通常具有相关专业的临床或研究经历,修读过本科段、硕士研究生段的“中医英语”。“中医英语”教材应以国内外中医药临床、实验及文献研究进展类题材为主,注重听、说、读、写、译能力的综合培养,强调输出(即说、写)能力的培养。

  3 “中医英语”教材应与时俱进,和国际接轨

  据笔者考察,第一部英文中医学著作是1676年英国伦敦出版的《痛风论文集》(Treatise of the Gout)(注释:该书作者Busschof H.系荷兰东印度公司职员,在印度尼西亚时,因自己脚部患痛风14年,后用艾灸法治好,因此著文介绍灸治痛风法,本书由荷兰文译成英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英文中医学著作的出版明显呈日益增多的趋势。然而截至目前为止,国内的出版社、中医学术杂志编辑部尚未为其出版的中医英文出版物指定统一的词汇标准。在美国,三大中医文献出版社中的两家(Paradigm Publications和Blue Poppy Press)均指定魏�杰博士制定的英文中医名词术语体系为其出版品之英文词汇标准。在欧洲,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著译丰富的文树德(Paul U. Unschuld)教授、英籍中医学家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 等采用了各不相同的英文中医名词术语体系。

  

那么,教材编写者在选材时,面对市面上如此繁多的中医英文出版物,到底该何去何从呢?其实,我们首先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中医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显然,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步具备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中医学术交流的能力。国外流行的英文中医学教材或中医科普读物,英语语言道地,无疑是中医“英语”教材最佳的选材来源(注释:中医“英语” 教材是语言教材,而非中医教材)。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多选材于国内出版的英文中医出版物,且几乎均未标明选材来源、或编译者姓名、或参考文献。

  

笔者认为,为了能使“中医英语”教材与时俱进,和国际接轨,就应以近年来在国外出版的流行英文中医学教材或中医科普读物作为主要选材来源,并予以标明,从而使教材的使用者了解西方编译者的行文风格和译介理念。

  据统计,中医药学已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认可、接受。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对学生而言,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得心应手地服务、运用于专业之中,才不枉十几年苦学英语之功。一部合格的全国统编《中医英语》教材则是最基本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