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淦教授名师研究室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07-05-09

  近期,蔡淦名师研究室召开了“深化中医内科识病辨证理论”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有:蔡淦教授、教学管理人员、第一传承人余小萍及蔡淦名师研究室其他成员、内科教研室教师、教学干事等。会议就如何深化中医内科识病辨证理论、中医内科教学如何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蔡淦教授认为,深化中医内科辨证理论首先需做到强调辨证要密切结合辨病:辨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认识,有助于抓住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辨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断面认识,便于找出生于特定个体的某一疾病在其所处一定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同一疾病而言,辨病是求其共性,而辨证是求其个性;对不同疾病来说,辨病则是求其个性,辨证反是求其共性。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是在辨病的范围内辨证,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临证如能交叉运用病证并辨的方法,无疑可以从不同侧面更好地揭示疾病的本质。由于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了解,因此对治疗具有整体性的指导意义,而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辨析,以便为治疗确立具体的治法。辨证总是从属于病的基本矛盾,离开辨病而辨证,治疗就缺乏针对性,疗效也不会满意,因此辨病在治疗疾病中具有纲领性的作用。辨证施治,兼顾其病,疗效更高。

  其次,提倡运用现代科技为辨证辨病服务: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诊察疾病已逐步采用了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MRI等各种现代科技技术手段,从而使中医不断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传统的中医辨证由于运用现代多学科、多途径的探索,也正在不断地深化,从宏观的唯象辨证,向微观、微量的方向发展,并为阐明“证”的实质,提供了许多新的物质基础和新的客观指标,如“瘀血证”、“肾阳虚证”等都有许多客观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但并不能代替疾病的诊断。辨证的客观化、微观化还必须与辨病相结合,要病证合参,才能全面地认识疾病,从而正确指导治疗。

  与会人员就蔡淦教授的发言展开热烈讨论:中医强调“先议病,必先识病之名”,并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而证则主要从反应状态上认识病情。无论认为中医只辨证而不辨病或忽略辨病,或者认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是指西医的诊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等观点,均是片面的。西医详于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变化较为具体,西医辨病与中医辩证相结合,西医辨病可以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弥补西医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症”,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