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立临床八年制中医教育的可行性(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论文65)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5-23浏览次数:262

 试论建立临床八年制中医教育的可行性

胡鸿毅 严世芸 徐竹林 谢建群 赵海磊阎晓天 夏文芳

北京中医,2007年第26卷第8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结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医学教育在坚持现行学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长学制教育,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学制”的发展目标,鉴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现对高等中医药教育试办临床八年制中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1 背景

11 医学人才的国际化标准与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1999年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首次制定了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要求在任何一个社会,医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为学生向特定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做准备。因此,就全世界的医学院校来说,医学教育的结构、过程和产品应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由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组成,它包括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一般临床技能、临床决策技能、交际技能和医学伦理学等等,这些要素是培养高水平的执业医生所必备的条件。围绕这一标准,医学教育除专业知识的传授外,更应强调对群体素质的全面养成。

12 中医药发展及其对人才建设的要求

实践证明,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临床水平的提升,而其核心竞争力又来源于深远的哲学特征和多学科的不断交叉融人。中医药有传统医学的特性,需要其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思辨性和“悟性”,但同时这些要求又是基于宽泛的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等要素之上的。尤其在人才的超前性和现实性问题上,更是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所应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则必须建立在一个较长期的教育规划之下。因此,以长学制临床专业为突破口,尝试创建与继续教育平台相配套的临床八年制中医教育,不仅有益于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更是中医药保持自身特色优势的必然要求。

13 高等中医药院校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适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追求。在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的前提下,试办八年制中医教育,将有利于提高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层次,同时也有利于吸引一流生源报考中医临床专业,保证医学教育的精英化要求。目前,各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十余年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探索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医药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学术和学科交流,弥补了单科性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为高层次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14 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国外的医学教育主要有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学士入学制度,即4+4+3模式(四年预科学位、四年医学专业学位、三年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另一类是以法国为代表的2+4+2(+4)模式(两年一般大学教育课程、四年医学本科教育、24年全科或专科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及学位论文阶段)。其共同特点均是把临床博士培养作为执业医师的基本条件。另外,日本的医学学制是6年医学+4

大学院博士。相比之下,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心仍然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要途径,前期文理基础教育薄弱,教学安排缺乏一贯性,人才培养的自我封闭状态并没有被根本打破,高学历人才基础能力与中医发展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尽管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举办七年制临床中医学专业,但在学科基础及与毕业后执业医师继续教育相衔接等方面,仍需参照国际医学教育的成熟经验而加以不断完善。

2 改革方案

21 办学思路

以医学精英教育和质量要求为目标,在继续适度发展中医学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的同时,集中部分教学资源招收八年制中医学临床博士学位课程学生。

22 培养目标

本着“宽知识、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指导思想,面向临床培养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基础深厚,行为、社会、伦理、哲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宽广,中医理论功底及临床基础能力扎实,并具备良好的中医学思维和继承创新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23 培养模式

(1)实行“八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由中医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联合招生培养,同时注意处理好“一贯制”与“入口、出口多通道”的关系,建立非医学专业学生转读中医学的渠道。

(2)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在教学安排上,应注重大学科学文化教育基础,淡化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临床实习之间的界限,强调优化组合,鼓励各具特色。拟设四阶段,教学进程具体分为“2+1+3+1+1,见表1

(3)各阶段考核目标:第一阶段主要完成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考试,通过外语水平考试,参加医学入学面试。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中西医基础医学水平考试。第三阶段主要通过临床基本技能水平考试。第四阶段主要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临床课题研究,完成临床研究学位论文。

(4)淘汰分流:第二阶段未达到要求的不再升入博士学位课程学习。第三阶段未通过医学基础水平考试的不再进入临床课程学习。

(5)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方式: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提倡“以人为本”的研究型教学。按照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结合案例教学,采取导师指导下的小组讨论形式,分阶段制订教学目标,并建立客观化、标准化临床多站式考核(OSCE)模式。同时,开通网上教学资源,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实习阶段以临床讨论为主线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积极实施床边与随机教学模式。

(6)专业方向与学位授予:拟参照七年制经验,根据院校特点和市场需求开设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等多种方向。八年制学生完成培养计划,达到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同时授予医学学士、理学学士学位,并颁发五年制毕业证书和八年制毕业证书。

3 改革步骤与建议

(1)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为先导,以高校的体制与机制改革为机遇,以进一步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为动力,认清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有关教育科技发展精神,以开办临床八年制中医教育为契机,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进程。

(2)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发展应坚持“态度积极,步子稳妥,大胆创新,办出特色”的原则,严格申报条件和审批程序。要求申办院校达到相应的办学标准,按规定的程序申报,经认证,教育部批准后方可举办。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中医医学教育办学认证制度。同时,要处理好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平稳过渡问题,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学校停止七年制的招生;对在读的七年制学生必须采取稳妥、负责的态度,认真完成培养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其他举办七年制的高校在完善办学条件后,依据八年制举办条件与标准,提出申请,通过认证,经过审批后,再行改制招生。

(3)八年制医学教育应有合理的布局和适度的规模,应以开办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为基础,总结七年制中医学教育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办八年制中医教育的基础、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建议首批试办点应在2O世纪90年代首批试办七年制,且具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中药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中遴选。举办初期,各校年招生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举办八年制的院校停止招收七年制学生和临床型研究生。

(4)鉴于中医药院校的单科性特点,试办八年制的院校应积极开展国内、国外的联合办学,以达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精英化教育的要求。前期需继续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并通过其他途径,如产学合作所带来的利益共同性,进一步带动和密切协作办学关系。同时,积极拓展与国外医学院校和临床基地的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5)开办八年制中医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学校要以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加大力度培养教师的政治水平与业务水平,制定各种有利于教师成才的环境与机制,以保障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八年制医学教育必须有合理的生师比,参照国内外各类医学院校的生师比,根据医学教育办学的实际需要,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生师比应不高于61

(6)为八年制医学生的临床医疗活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证。八年制医学生在完成通科轮转实习后,应允许其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其后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得到相应的法律保障;应积极通过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合作,协助建立继续教育平台和教学基地,明确各自教学功能,并制订严格、系统的住院医师培养体系,达到优秀临床医师培养的一体化、整体性目的,以便发挥医疗人才市场的调节能力,加大人才培养的定向性、多样性和适用性。

(7)加强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建设工作。试办院校应充分认识八年制医学教育属“精英教育”范畴,必须加大宣传,吸引优秀生源,制定政策,加强对其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建议将招生计划列入各地区提前批次。学校应成立八年制中医教育办公室,在分管教学的校长及教学处负责下开展工作。此办公室的职能是研究与管理并行,负责研究开办八年制中医教育的改革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开办八年制中医教育的有关文件、制度与规定等,实施八年制中医教育在教学上的组织协调工作等,并在教师聘任、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保证等方面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

(8)切实加大对八年制中医教育的投入。建议对八年制中医教育年生均拨款额度在现行五年制年生均拨款标准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增加。同时,为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建议以单列财政专项的形式,对试办学校的每个附属医院投入足够经费进行临床教育专项教学建设与改造。院校也应积极吸引和拓展教学投资渠道,保证教育教学改革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