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多种资源,促进医史教学(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论文2)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9-24浏览次数:45

杨奕望  吴鸿洲  陈丽云

  摘要:充分调动现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诸如人文史料、医学文物、网络资源等,充实中国医学史的学科内涵,深化医史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史;医学史;中国医学史;医学文物;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网络资源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和阐述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学科。按照时间顺序,从原始社会直至近现代,介绍历代医学发明的主要成就,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道德修养,医学与文化的关系等。因此是一门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36节课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知识、医学道德、身心健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现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诸如人文史料、医学文物、网络资源等,充实中国医学史的学科内涵,改变传统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 人文史料的运用

  中国医学史教学中,首先要讲授中医药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情况,如基础理论、本草、方剂、针灸、推拿、临床各科取得的成就等。这是医史教学的基石,属于内史范畴〔1〕,即医学科学与技术本身发展的历史。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19年),王吉民、伍连德《History of Chinese Mediecine》(1932年),李涛《医学史纲》(1940年),三部著作成为近代中国医学史的扛鼎之作,也确立内史的研究方向。医史界前辈们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内史研究成绩斐然,大框架已经形成,这向来也是医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不仅包括医学和历史学的内涵,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汲取古代天文、地理、气象、历法、佛学、道藏、儒家文化等诸多人文科学领域的成果,成为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外史研究,即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等外在因素影响医学发展的历史,自然而然地摆在我们面前〔2〕。如讲授夏~春秋时期的医学时,过去因为夏商周的年代模糊,教师往往从奴隶制社会兴衰的角度加以论述。“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0年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学科交叉研究,成功解决千古之谜。夏(公元前2070~前1600)、商(公元前1600~前1046)、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引入中国医学史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明晰的年表。又如讲述朱震亨创立养阴学说时,除讲清“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等基础理论外,还需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予以交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官府受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家持之以为命;世人习之以为俗”,辛香刚燥之剂,多服、常服、久服之后,势必阴液匮乏,故“震亨《局方发挥》出,而医学始一变”。养阴学说显然与朱丹溪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医学史作为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和纽带,人文史料的合理运用,能将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连接起来,不仅了解医学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医学的现在以及预见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医学文物的利用

  医学文物,这个概念近年来被学术界认可,与众多的其他类别文物不同,定位明确,突出文物的中医药特色和价值,正逐渐形成医学文物独立的学科地位。对于中国医学史课程来说,医学文物的充分利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走进博物馆,成千上万的医学文物直观、真实、生动地再现历史,使教学变得极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每个学生不由自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漫漫历史长河,触摸到古老而又焕发青春的中医学的脉搏〔3〕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自迁入张江校区后,面积成倍扩大,现有建筑面积6413平方米,陈展面积约4000平方米,收藏医学文物14000多件,展出2500多件。馆内设有九个展区和科普活动室、图书资料室、多功能讲演厅、文物库房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设施。综合馆、校史馆、中药标本馆、中医科教馆和4个专题馆(中药方剂、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医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医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如砭石是中国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展出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窖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砭石,能使学生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砭,以石刺病”有深切的理解,进而加深对医史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消化。又如当参观的学生惊异于乾隆御制针灸小铜人时,教师可以从清吴谦等编撰《医宗金鉴》说起,回顾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高武《针灸节要》《针灸聚英》等,前后串讲,温故知新,铜人对针灸学发展的意义,使学生体会更深。馆内收藏有各个历史时期造型别致的预防器具。如汉代的鎏金铜熏炉,晋代瓷唾盂,明代室内大型烟熏消毒器,明代烟熏消毒被褥用器,清代灭蚊铜灯等。这些具体的医学文物,显然对加强学生预防学的理解大有裨益〔4〕

  利用中医药博物馆丰富的资源,采取具体医学文物为研究对象,使学生对馆内陈列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一定特色的医学文物有所了解,加深对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成就、特点的认识。进一步结合书本知识研究,并作现场专题讨论。既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网络资源的应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总量几何级增长,因特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我们的学生,都生于80年代,对于新知识、新技术,存在与生俱来的敏感,其中不乏网络高手。因此,教师善于应用网络资源,既有利师生沟通,更能使医史的教学如虎添翼。

    常见门户网站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163、雅虎yahoo等,用于一般信息的检索,均能提供相当的帮助〔5〕。谷歌google、百度baidu,世界二大搜索引擎,界面简洁,耗时更短,结果更多。如以“中国医学史”为检索词,google搜索所有网页,耗时0.62秒,约有4,510,000项符合的查询结果;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32,200篇,用时0.001秒。“在结果中找”、“高级搜索”以及相应运算符号,有利于缩小范围,命中目标〔6〕。一般书籍,建议使用超星ssreader,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网。一般期刊,可以查阅龙源期刊qikan,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网。专业文献的检索,诸如PubMed、Springer、OVID、Freemedicaljournal等,适合医学英语文献。

   对于中医医史文献资料,常用的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和万方数据Wanfangdata等。譬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1994年至今约7486种期刊全文,并对其中部分重要刊物回溯至创刊。至2005年12月31日,累积期刊全文文献1670多万篇。试以“中国医学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有记录499条。又如,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包含1989年至今的8000余种期刊刊载的150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150万篇的速度递增,按照中图法分为8个专辑。若以“中国医学史”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有记录69条。此外,《中华医典》、《四库全书》、《二十五史》等电子光盘,均能为师生提供极大的方便。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法的日益精进,中国医学史课程面临全新的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自我完善的同时,充分调用现有的人文史料、医学文物和网络资源等积极因素,综合利用,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年轻一代牢固掌握中医药学知识,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⑴  李玉清,臧守虎. 中医医史外史研究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2):33-34.

  ⑵  朱建平. 开拓我国医学史研究的新视野[J].中华医史杂志,2005,35(1):3-5.

  ⑶  任廷苏,郗效. 谈医史博物馆和中医教育[J].中医教育,1998,17(3):35-36.

  ⑷  吴鸿洲. 试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的功能[J].中华医史杂志,1998,24(4):249-251.

  ⑸  梁永宣. 网络资源在医史文献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医史杂志,2003,33 (2):125-129.

  ⑹  李刚. 如何利用因特网中的搜索引擎检索中医药文献[J].医学信息,2003,16 (11):639-640.